微 信 扫 一 扫
从“食不果腹”到“食不厌精”
发布时间: 2019-06-19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陈洁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7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票的出现和退出历史舞台,记录了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变迁。随后,市场、超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任由人们自由挑选喜欢的大米、副食品、零食、送礼佳品……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随之向小康迈进,路边的小排档再也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酒家的出现、甚至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酒家也纷纷“粉墨登场”,展现了人们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70年的变化,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到日子是越过越幸福。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正在享受着幸福晚年生活的老人,他们向记者娓娓道来。


  解放初期,粮票是维持一家人吃饱肚子的凭证


  对于老一辈的人民来说,粮票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初期,全国的通用粮票二两、六两、一市斤、两市斤、五市斤……一张张小小的粮票,承载着并不遥远的记忆。


  今年81岁的市民陈汉雄阿伯,出生于解放前,回想起当年买东西凭票的岁月,感慨万千。当时,只有城镇居民才享有分配粮票,作为城里人,他成了大多数农村人羡慕的对象,很多农村姑娘都想嫁到城里来,享受粮票的“待遇”。 粮票带给阿伯的虽说是一种荣耀, 但在物质匮乏、粮食短缺的状况下, 粮票也只是勉强吃饱肚子的一个凭证。


  陈伯告诉记者,解放后不久,全国实行统购统销,城市居民9岁以上每人每月定量21.5斤左右,看工种实行定量。小孩7~8岁的10斤,6岁以下的6斤。粮食是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征购来,进行加工,再按低价卖给市民(即商品粮)。而农村的农民在生产队交完征购后,按自然人进行分粮食,年底工分核算。“大吃”的人都是吃不饱饭,饭都吃不饱了,更谈不上什么副食品了。


  “从1954年我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 ’,而这些票证也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1955年到1982年我国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粮票的发展史在陈伯的口中娓娓道来。


  市场自由购米,百姓菜篮子变丰富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温饱问题解决,生活渐渐地富裕起来,粮票也不再紧俏,方寸小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上就可以自由购米了,揭阳也不例外。陈伯一边回忆一边跟记者聊天。


  1993年,全国各地粮食产量高了,国家颁布相关文件,统一停止使用粮票,不再需要粮食供应本,物资流通的渠道日益增多,可以直接到外面买着吃,在市场,人们购物也更方便了,想买米还是其他农副产品,只要手里有人民币就行。陈伯说,这个时候,粮食的购买全面实现了市场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


  1994年,榕城区天福路迎来了较早的自选商场新亚超市,老百姓购物也开始上超市了,超市里,粮食、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任由选购。如今,大大小小超市随处可见。谈起几十年来的变化,陈伯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从小排档吃饭到上酒家聚餐


  “在凭粮票购粮的时期,大街小巷的饭店,基本上都只是经营面汤、粿条汤等。榕城新街以前是老榕城的繁华地带,这一带的食肆比较多。”以前家住榕城新街的黄姨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食铺又逐渐演变了,在榕城区东山,周家园、壹厨等民营餐厅开始崭露头角,在市区,揭阳宾馆、特美思大酒店、榕江大酒店等宾馆、酒家横空出世,让城中酒楼愈发丰富。高端酒楼装修华丽,还特设包厢,虽然说一顿下来花费不少,但揭阳商业发达,豪客众多,这些酒楼常常高朋满座。”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酒楼密布,食肆成堆。黄姨说,生活好了,市民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它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部分。家里亲戚朋友来了,不是在家吃饭,而是上酒店吃上一顿。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到处叫卖宵夜的小贩,油炸火腿、云吞面、牛肉粿汤、面汤、肠粉、糯米麦粥等一应俱全,不少市民更偏向于尝一份这样的路边小吃,晚上的榕城区新街桥头、天福路口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住在这附近的黄姨对周围的事情感受最深。


  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普及,外卖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肚子饿了,打个电话,外卖小哥即刻把香喷喷的各类快餐、便当,甚至水果送上门。回想起当年买东西凭票的岁月,谈到如今的变化,陈伯、黄姨感慨日子过得太幸福了。


  70年,弹指一挥间,百姓的一日三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揭阳城乡居民的吃喝消费结构经历了从“食不果腹”到“食不厌精”,市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高,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榕城区仁港美食街每天从早到晚,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食客。郑楚藩 摄

  记录了物质匮乏年代的粮票。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