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普宁洪阳方氏婆祠——方氏家庙
发布时间: 2019-06-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若秋


  方氏婆祠前视图。


  后厅及拜亭局部。


  前厅及天井局部。 谢若秋 摄

  


  普宁市洪阳镇婆祠方氏家庙(堂号失考),位于洪阳镇德安南路(即洪阳派出所西侧洪阳粮所),祠主余氏寿坤(?~1921),乃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之妾、方廷珍(方十三)生母,建祠者为方廷珍(1877~1951),但祠竣之后却晋主未果。洪阳方氏是清末民初潮汕地方大族著姓,却为何会在这座婆祠的祠祭上出现意外呢?


  为表孝思:


  方廷珍为生母建造居祀型专祠


  婆祠方氏家庙位于新德安里东,建筑形制为二进五开间宽潮汕传统祠堂与广府式民居相结合的居祀型院落建筑,坐北朝南,与其附属建筑,面积共约193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改用为当地粮所仓库和加工车间,局部被改易,至今未修复。方氏家庙所在宅第与老寨、中寨构成了洪阳方氏清末自同治七年(1868)起历时约20年建造而成的方氏整座大型府第群落。光绪十一年(1885),方耀从署理升为实授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他除了方廷珍等几个儿子外,在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还收养了10名养子(部分为手下兵将),至方耀任提督时多已成家立业,10多年前建好的“老寨”已难容下这样的大家族了。在方耀长子方鼎臣、三子方绍臣的倡议下,留守在家的养子方品三前往广东虎门向父亲方耀建议营建“新寨”,方耀应允并委派地理先生前来家乡勘察,结果选址在“中寨”南侧,坐向改向南(老中寨向东),格式参照中寨,由方氏众兄弟集资兴建而成,这就是德安里新寨。新寨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建好后除主祠堂公用外,其余房屋分给方耀各房子嗣居住。但新寨建好不久方耀便去世,方氏一族分家之事,有的屡议未决,开始出现兄弟阋墙的现象。时任后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1837~1900)以父执身份出面,赠联规劝:“祖业无须多,兄友弟恭有所适。家资不患寡,子孝孙贤更何求?”由是瓜分祖产,除亲生子方廷珍占优外,余皆均等,才得以平息。


  不久,方十三自恃为方耀亲生子,便在新寨东侧兴建婆祠(方氏家庙),准备专祀其生母余寿坤,但祠堂竣工后因兄弟劝阻,其母神主没有入祠。因为方耀有一妻四妾,其妻早卒无子,一侍妾余寿坤生有一子即方十三,甚得方耀惯爱,但方耀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先后收养了十多个儿子(多为其手下兵将),分嗣给各个侍妾为子。方廷珍青年时代曾荫授清户部主事(正六品),1894年曾赴北京任职数年,后回籍为乡绅。其时,潮汕祠堂文化处于繁荣期,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之风依旧。方廷珍为了表达孝思,便在新寨东卜地为自己的生母余氏建造居祀型专祠。据当地族老介绍,刚毅还为这座婆祠撰写了一篇祠记。如果此事属实,则这座婆祠也是一座生祠堂(因刚毅先于祠主余氏而逝),惜乎祠记失考。


  兄弟阋墙:


  方氏婆祠只“居”而无祀


  婆祠作为方廷珍为生母而建的祠堂,从宗族祠堂的分类上讲,当属于方廷珍所在的房祠(家祠),而以“方氏家庙”题匾(家庙特指官宦人家的祠堂),则与老寨内的方氏的支祠(小宗祠)——方氏家庙(堂号“燕诒堂”,祀方耀之父。另洪阳老城内另有方氏全族的方氏宗祠“崇先堂”)祠匾“撞名”——祠匾同为“方氏家庙”。这座婆祠的匾额并没有标示为方氏具体支系的房祠,与方氏的小宗祠(燕诒堂)名称混同,指称不明,遂引起方廷珍其他兄弟及燕诒堂方耀兄弟裔孙的异议。而此前方耀的儿子因分家一事,各房兄弟已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平息,如今婆祠方氏家庙专祀方廷珍生母,方耀其他三妾的嗣子也很关注这座家庙的风水问题,当时又仍处于宗法时代,方氏各个婆房也很重视自己母亲“百年之后”的祠祭问题,而整座德安里中已难以再择地建造祠堂。于是,方耀其他三个婆房力主这座婆祠用以合祀各房阿婆为宜。但方廷珍并不同意,又不想加深兄弟间的矛盾,遂在祠竣之后放弃晋主仪式,将生母余氏寿坤的神主奉祀于老寨里自己所得的一座“下山虎”宅第正厅中。这样,这座拟建为居祀型建筑的婆祠(方氏家庙)就因兄弟阋墙而只“居”而无祀——仅作民居使用,解放后被当地政府征用为粮所至今。


  洪阳方氏在方耀去世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为一方之豪强。相传,作为乡绅富豪的方廷珍之妻许瑞琼是后来民国初期国民党粤军名将许崇智的姑母。据其族老介绍,方廷珍之母余寿坤去世时(1921年),许崇智特意送来花圈,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送来挽联表示哀悼。这座婆祠(方氏家庙)的建造可以说处于整座德安里建设的尾声,它落下这样意外的尴尬结局,一方面印证了潮汕俗语“潮州无好兄弟山”的说法,这一俗语的孪生品即俗语“潮州无好娣姒缘”,两者都是在讽刺旧时大家族里因为族产等利益冲突而导致兄弟(或妯娌)不和与纠纷,这也是《诗经·小雅·常棣》所载的“兄弟阋于墙”,“阋墙”即兄弟内讧。


  事与愿违:


  旧时代方耀家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方氏整座德安里的建造过程中,一开始可谓势不可挡、顺风顺水。民间传说的借“清乡”之名,以“飞糖敲锣”、甚至驱赶洪阳驻马桥村的农民以疯狂掠夺土地达到营建德安里的做法,广为人知。方耀父子先后建成包括老寨、中寨、新德安里及绍园: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规制之巨大、族势之炽盛,俨然为清代末期广东乡绅所无可比拟。但世易时移,方耀家族这个旧时代潮汕地区庞大的地方乡绅集团,在民国末期已进入了自己辉煌历史的尾声,虽然今人对其褒贬不一,但留下德安里这座大型古建物质遗产,在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却是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令人为之惊叹!而婆祠(方氏家庙)的“尴尬结局”则是兄弟阋墙所致,在“报本之礼,祠祭为大”的旧时代,建祠为报本收族,这座婆祠的建造却事与愿违,在其族史上留下遗憾的一页和败笔。因此,从某个侧面上讲,这座婆祠的命运也可以看作是旧时代洪阳方耀家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或写照。


  如今,洪阳方氏婆祠(方氏家庙),沧桑的身姿掩隐于车水马龙的闹市中,不但没有尽显其庐山真面目,而且在整座德安里古建文化中越发被边缘化,而成为这个建筑群落的“弃儿”。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