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笔架学士”的故乡
发布时间: 2019-06-0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潘玉毅

  海口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上,在海口及附近,有许多远古时期地壳板块运动留下的遗迹,并被开发成景点供游人赏玩,诸如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等等。在这些自然遗址中有一处比较特殊,名唤“海底村庄”。

  海底村庄,顾名思义,村庄位于海水之下,其成因源于400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明朝万历三十三年,琼州突发大地震,一夜之间,70多个村庄陆地成海,村民们甚至都来不及恐慌,就从这个世界彻底地消失了。很多年以后,当人们趁着五六月份海水退潮时乘船来到此地,透过海水,看见当年的庭院、房屋、良田,方知这个鱼虾成群的水晶宫原来是久远前的古村落。如今,几百年过去了,那个震前的村庄早已被人们遗忘,震后出现的水下奇观倒成了一个旅游胜地,连带着东寨港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如果说琼州大地震为海口留下了一个可见沧海变桑田的景点,那么将时光回溯18年,一代名臣海瑞的故去,无异于另一种意义上的一场大地震,为大明王朝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据《明史》中记载,海瑞卒于万历十五年,逝世前任职南京右都御史,是堂堂正二品的大官,但佥都御史王用汲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日用之物仅为一顶葛布制成的帷帐和几个破烂不堪的竹器,寒酸到连穷书生都不屑于用。印象中,海瑞似乎一直很穷,当年在淳安县当县长时,穿布衣,吃粗粮,每日所食的蔬菜都是仆人所种。有一日为了给母亲祝寿,他去市场里买了两斤肉,竟成了一件大新闻,被传得街知巷闻,甚至连总督胡宗宪知道了也大感意外,由此不难看出海瑞的清廉。

  闻知海瑞的死讯,南京城的百姓号啕大哭,商者罢市,农者辍耕,争相赶来见他最后一面。连北京城中的万历皇帝也震动了,传令南北二都举行公祭,出殡之日,身穿孝服前来奠祭哭拜的人沿着江河两岸站得密密麻麻,百里不绝。

  因海瑞没有子嗣,公祭结束后,皇帝让海瑞的同乡兼学生许子伟扶其灵柩回琼州安葬,墓地选在今天海口市西郊的滨涯村。如果说前几次回琼州是因为得罪皇帝和权贵遭到遣返,那么这一次还乡便是叶落归根,荣归故里,从此再不用劳心劳力,得以与清风明月长相依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毕竟,终海瑞一生,从未有过这般平静的时候。

  海瑞本是琼山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是海口的乡贤。乡贤海瑞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直言敢谏,清正廉明,有“海青天”之称。嘉靖三十二年,海瑞被选授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他认为官场尊卑那一套不该被搬到学校里来。有一次,提学御史前来视察,其他学官跪在地上迎接,只有海瑞站如青松,拱手为礼。还有一次,知府来了,海瑞照例只是作揖为礼,不肯下跪,知府也觉没趣,瞧着下跪的两名训导和巍然而立的教谕挺像一副笔架,就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哪里来的山字笔架!”后世遂以“笔架学士”称呼海瑞。

  而当时的政敌甚至皇帝大多称呼海瑞为“南蛮子”,一者他从南边来,二者他得理不饶人。蛮子有蛮子的血性,不向权贵低眉屈膝,因为不懂变通,不独奸臣不喜欢他,连忠臣也不爱搭理他。而他依然如故,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明世宗朱厚熜晚年迷信方士,不理朝政,满朝文武闭口不言,独有海瑞上书直陈其害,批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皇帝看了大怒,吩咐左右:“速速派人把这小子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当他听说海瑞在上书前已经诀别妻子,并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忽然沉默了。武死战,文死谏。皇帝毕竟不是傻子,尽管不喜欢海瑞的言辞,但也知道他是个忠臣,尤其细读其文,深受感动,故最后只是将其罢官入狱,并未问罪,驾崩前还要求对他进行特赦。

  我小时候曾自同学处借得一本《海公大红袍全传》,一连数晚,读之忘怀:读到海瑞杖打严嵩,大感痛快;读到海瑞数度入狱,又不由为他捏一把冷汗……如今,二十年多年过去了,那时读书的画面仍旧历历在目,以至于不惜专程飞到海口,去海瑞墓前凭吊了一番。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曾暗自猜想,海瑞的耿介是不是与他生长的环境有关。“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海水如人性情直,对,只需一声,错,也只是一语。但究竟是海边的滔天巨浪锻造了人的铮铮铁骨,还是人的不屈意志成就了海的澎湃汹涌,谁也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在海底村庄和海瑞墓这两个相距不到四十公里的旅游景点流连的时候看到了某种共性——陆地上的村庄消失了,成了海景:“笔架学士”不见了,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