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泊 揭阳姓氏概略之606 泊将军教民耕作
发布时间: 2019-04-17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阿 龙

  清代,一位潮汕泊姓将军当了江苏省通州镇武官,却在带兵操练、讲武习艺之余下田教当地农民改良劳动工具和耕种作物,备受当地群众称颂——泊承升(?~1882),号荷亭,陆丰碣石镇人。农夫出身,中年入伍,逐步晋升。清咸丰三年(1853),诰封振威将军,钦赐花翎,由崖州(今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调任狼山镇(军事治所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境内)总兵。泊承升用兵出奇制胜,咸丰年间,太平军席卷江南,他秉承清廷旨意率军镇压,先克服上海,再攻取镇江,在其镇守之通州全境未被义军所据。泊承升在镇通州任上连续5任长达15年之久,为官正直,教民耕作,传授“漩桶”浇菜,解除弯腰弓背之累活;传授改薯块为薯藤种植番薯取得丰产;传授将鲎鱼做“鲎保”,变废为宝。泊承升讲武习艺之暇,也喜饮酒吟诗歌咏,大有儒将风范。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十九逝世,享年90有余。通州特建祠祀之。


  作为一位从潮汕地区走出的清朝将军,泊承升在老家碣石镇南城泊厝池,于咸丰九年(1859)建起了“将军第”府邸,这座建成至今160年的清末建筑依然保持着原貌。“将军第”总面积有2400平方米,其中长60米,宽40米。结构四平八稳,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轴线,左右两边对称建构,前低后高,布局严谨。整个呈现出“七包三”“九厅十八井(房)”的格局,即正座三厅四房,两侧偏座(厢房)各二厅四房,再加上前厅、正厅和正门内两边的两个官房等。两边的厢房,上下巷道一样,均为长12.3米,宽2.8米。泊氏后人称,“将军第”的设计图纸是朝廷给的,建设时按这一图纸严格执行。整座府邸可容纳上百人居住。


  泊(bó,潮音boh8(薄))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泊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泊姓来源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代泊国国君的后代,属以国为姓。夏代,有夏王同姓宗族被封于泊(今安徽省亳州市),建立泊国。泊国后为他国所灭,公族以国为氏,称泊氏。2.出自明清时期的华南沿海一带的疍(dàn,潮音dang3(蛋))家人,属以生存状态为姓。疍家人是岭南、福建一带水上居民的旧称,他们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和运输业。他们是古代百越族的后人。据明隆庆(1567~1572)《潮阳县志》载:“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隶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明代潮阳“县西南江”,当是今练江入海前的井都镇龟头海周边水域,“课隶河泊”的“课”,指税收,“隶”即隶属,就是其赋税方式以河泊水上劳作收入缴纳。明末,部分疍家人开始了水陆两栖生活,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清朝初期,清政府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雍正八年(1730),允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在潮阳县东南一带的疍家人,就近聚居于沿海一带陆地,有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落居,因得名三寮村(今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三寮社区)。另一处落居于达濠的,则被称为疍家乡(今濠江区达濠街道濠滨社区莘香里)。大多疍家人原来舟楫漂泊之时没有姓氏,在上岸陆居编户之际,当地官员始用“泊”字为其姓氏。从“泊”字本义来看,“课隶河泊”正客观地表述了疍家人原来的生存状态。


  今泊姓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北、山西、山东和台湾等地,5省泊姓人口约占全国泊姓总人口的60%.泊姓的历史名人寥寥,除上述的泊承升之外,笔者再也搜不到第二人。


  揭阳的泊姓居民落居于惠来隆江。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