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留住山城记忆的“交通茶馆”
发布时间: 2019-04-0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交通茶馆里的所有东西都充满着时代的印记,灰黑的砖瓦和斑驳的墙体透露出独特的年代感。林佳燕 摄

  □许小鸣

  交通茶馆位于重庆市黄桷坪正街,是重庆唯一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的茶馆。

  交通茶馆这个名字原先让我颇有些想象,因为《红岩》的小说以及从小在潮剧《江姐》中听得都能哼出来的那些曲儿,把重庆渲染出了一层凝重的革命氛围,然后我就开始遐思,是不是当年江姐曾经在这里秘密与华子良或者彭松涛接头过。我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的。

  一个沿街的小门面,进去,别有天地。茶馆不大,老式木架,房梁参差不齐,屋顶、地面都是旧的,连桌子、凳子、柜子、灶台也都是旧的,且旧得闪闪发亮。灰黑的砖瓦和斑驳的墙体透露出独特的年代感,这就是重庆迄今最古老的茶馆。进去之后,感觉真的好像穿越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里地下党在接头的那种场景。八仙桌上,围着三三两两的茶客,他们打麻将、打纸牌扑克,一边呷着盖碗茶,谁也没有打扰谁,也有二位一桌的,边喝茶边用本地话交谈。他们都是市井里的升斗小民,大都上了年纪,大约都是退休的老工人没事找三几老友消磨时光。我们的到来多少给周边产生一点影响,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店小二的角色,他把我们引到最接近灶台的一张空桌子上坐下,因为那是唯一一张空桌了,然后他敲了一下桌角两指见方的二维码,也没有说话兀自走开。他到灶台前,提起带着长长把子的铁水壶往装好茶的大盖碗施水,水在盖碗里转了一圈,稳稳的落入盖碗并不外溢,动作的娴熟与精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称职的沏茶师。水是刚从大锅装起来的,热气蒸腾的烟雾立即带出茶香来。

  二维码是这个茶馆唯一一件与时代接轨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已经脱节了。扫完二维码,点好茶,三分钟功夫,两碗盖茶就端了上来,随后还送来一个粉红色外壳的暖水瓶,我立即明白,下一遍水是需要自己动手加了。而整个过程干脆得没有一句话,就是流水作业一样的机械,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枝节。此时,我发现不知何时,对面桌子来了一个长得有点让观众喝彩的女人,正在摆弄照相机,她似乎只是在摆弄,我没有看到她在对着什么东西咔嚓,倒是我不时摆弄手机,惊动了旁边一位茶客,他表情僵硬的看着我,但没有怒气,大约是怕自己被拍得不好看而紧张起来了吧。

  我学着茶客们的方法笨拙的呷了一口,便放下,扫描了整个茶馆,检视目测应该200来平方米,以进门为分界线劈成左右两半,左边为平地,右边蹬五级台阶上去还有一层,台子依然坐满了人。而这五级台阶有左右两侧各一条,中间有一个口子,朝下看有约十级台阶,台阶的尽头有三扇门,感觉是地下仓库。站在地面平视,正好对着一块牌匾,就是店名“交通茶馆”。正对着大门,有两小间,里面空无一物,墙上挂着一些画,画的都是茶馆里的风情,其中有一幅我已经记不清楚是哪一年在全国展中见到的作品。茶馆里有好多样茶,但里面只专门介绍了重庆的沱茶,这是重庆的特产。我转了一圈回来,我的台子来了三名少女,她们在低声讨论什么,我过来坐下,其中一个来搭讪,问的是怎么点茶,我解释了一下,年轻人对于二维码的操作更是轻车熟路。

  邻桌一个光头的男人的目光一直在跟着我的脚步移动,我不时朝他望去,平静中略带友善。其实我在门外就遇见他,挂一个男士斜跨包包,手腕一个金表,脖子还挂着金链,就是手里还提着一袋青菜。他的这身行头让我心底里发笑,而且这种情绪无法控制的爬上我的脸。感觉他是老板似的,我对交通茶馆的猜测是需要弄明白的,于是我走近他,向他询问。他很友善的请我在他旁边的条凳坐下来叙话,我希望他跟我说的内容与我原先的猜测吻合,可是我错了。他说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那时改革开放还是刚刚冒芽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个交通运输站兼仓库,那时候运输全靠人力挑,这里就预留有澡堂、茶馆,提供给南来北往的行脚者在这里歇息。他说,早上第一壶茶的水要自己烧,几十年如一日。现在经常有游客、拍戏的剧组、拍照的摄影师等到这里来创作。黄桷坪人舍不得它,年复一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仍然是下里巴人喜欢呆的地方。

  交通茶馆是重庆社会腹地的一个缩影,了解重庆最真实的社会状况的最佳去处。不时可以看到摄影的绘画的也混在里面。我是路过的,在繁杂的工作间隙,利用2小时空档来看个热闹的。这样有厚重地方生活气息的茶馆,贯穿着老黄桷坪人的日常生活,那些好奇的游客、拍戏的剧组、拍照的摄影师都和他们毫无关系。我们说话间一对学生模样的青年男女进来了,手里拿着照相机,对着茶客们随意取景,而茶客们若无其事地继续着他们的牌局,看都不看他们,显然习以为常了。

  茶馆里的所有东西都充满着时代的印记,它让那些时代的亲历者见了都有一种特殊温馨与亲近感,也许这就是它吸引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的缘故。我抬头看,发现了顶棚已经有些破损,虽然修补了,但仍然充满阳光,在一个繁华的街道有这样沿街的老茶馆,又是这么破旧,我担心会被拆迁掉的。我再次请教了那位光头大哥,他的回答这回是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告诉我,他觉得迟早会被拆的,但现在,茶馆被四川美院的一个老师盘下,作为创作基地,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规划拆掉。小房间里的那些画作就是这位老师的作品,获过国家级奖项的,这也应了 “有仙则灵” 的古语。

  从茶馆出来,我思考良多。做旅游,其实很简单,文化+历史是立于不败的根本,新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揭阳在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是不是该转变一下思路?在交通茶馆,别人看到的也许是落后,但我看到的是时光遗落的脚印。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