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百花丛中最鲜艳》。 叶竹青 作
潮彩灯笼瓶《春暖花开》。叶竹青 作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赏牡丹》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在字句中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读者去丰富、去延伸……今赏读的是已故著名潮彩艺术家叶竹青于2006年和2009年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有潮彩灯笼瓶《春暖花开》、配雕花红木框的瓷板画《百花丛中最鲜艳》,都是以冠绝群芳的牡丹花作为表现主体,用工笔画技法进行彩绘,其中再点缀堆金工艺,使雍容华贵中有饶然丰富的意韵,鸟飞蝶舞中显活色生香的明媚春光。
灯笼瓶因仿自灯笼的造型而得名,它寄托着人们向往美好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愿望,还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兆头。这《春暖花开》灯笼瓶高49.7厘米、瓶口直径25厘米,采用通景式构图法,八朵大花分为两组,加上四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分红、粉、桔红、白,峭立枝头吐芳含香。最精彩部分放在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主有从,有浓有淡,或露或藏,参差错落,相互呼应,聚散疏密安排得当,密而不迫塞,疏而不空泛,富有节奏感;老干新枝,花叶扶疏,错落有致,叶分深浅,层次分明,正如古人所说:“密叶必间疏枝。”在牡丹花的背后衬以美得素静的白色玉兰花,枝干挺拔刚劲,花朵集中,花蕾相伴,花瓣正侧向背、内包外翻,生动自然。两只秀丽的小鸟于枝间栖息,喃喃低语,鸟的动与花的静交融,鸟俊花茂,趣味横生,布满春意盎然的韵致,为我们带来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
且看这立幅瓷板画《百花丛中最鲜艳》,外配上红木雕花框,其中瓷板宽43厘米、高78.5厘米,三朵大花一花蕾,艳丽多姿的牡丹,与情浓意醉、翩翩飞舞的蝴蝶并存,形成强烈的对比,花之暗香、蝶之灵动,枝叶摇动,层次感强烈,意趣妙成。这两件作品注重意境的发掘和神韵的渲染,在凸显主体、画面丰富之中,巧妙地留白“透气”,白中有画,意在画外,有令人遐思之妙,足堪称佳构也。
叶老在洁白光滑的釉面瓷板及瓷瓶上运用工笔画技法描绘,将新彩与堆金等技法融为一体,使画面更加丰富。牡丹花用没骨法,不用勾墨线,按底稿形象直接进行宝石红、西洋赤、西洋红、橙红等瓷色料洗染,晕染深浅,使之鲜艳夺目,富有立体感;牡丹花叶和枝干、玉兰花及枝干等用刚柔、粗细、长短等匀整流畅的线条勾勒,笔笔皆精描细画,代赭点缀,玉兰衬白粉,浓淡墨色渲染,使其深浅适宜;叶子在底稿上分别用墨色洗染大绿、墨蓝洗染二绿,再加上西洋红,显其明暗、深浅的变化。再运用潮彩独有的堆金装饰工艺,在叶筋上“描”上凸起线条,在第一次入窑烧烤之后,又在上面描上瓷用金水,再次入窑烧烤,画面上显得金色辉煌,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据了解,此两件作品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后,叶老也再没有描绘过同样画面的作品,可谓孤品也。
叶竹青(1935~202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将潮彩艺术发扬光大的一代陶瓷艺术大师,曾任广东省陶瓷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陶瓷学校校长,从事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和陶瓷教育工作70余年,设计创作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陶瓷精品,发明了釉下化妆土以及釉下堆土、釉上堆金、腐蚀金装饰三种技法,并毫无保留地推广应用,成为潮彩的标志性符号,极大地推动了潮州陶瓷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他于1978年创作的《三层友谊通花瓶》曾在朝鲜建国30周年之际,被选为国礼瓷,由邓小平赠与金日成。同样是1978年创作的《丹凤潮阳瓷制大花篮》,曾被送往新加坡、加拿大、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因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引起轰动,有“上界天工无此巧”之评,曾获轻工部第四届大地奖“金奖”。自1959年至2011年,叶竹青有14件作品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2010年9月,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单位还联合举办了“叶竹青陶瓷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示了叶老的创作成果和艺术成就。2019年9月20日,为期3个月的《传承: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叶竹青家族陶瓷艺术》展览在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开幕,向广大观众呈现叶竹青及其家族三代12人不同时期的陶瓷精品佳作,让观众近距离领略潮彩艺术的别样魅力和巧夺天工。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