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微 信 扫 一 扫
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发布时间: 2025-03-18 来源: 作者:

  为帮助师生科学预防、及时应对校园食源性疾病,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让我们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共同守护师生的健康。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二、校园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类型


      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常见病原体: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传播途径:食用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未充分烧熟煮透的食物。


  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感染)


  致病病原体:诺如病毒。


  传播途径: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和经水传播。


  3.动植物性毒素中毒食用含有天然毒素的野生植物、野生毒蘑菇而引起中毒。


  三、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典型症状


      胃肠道症状:“上吐下泻”,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其他症状:发热、头晕、头痛等。有些严重的症状会危及生命。


  四、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迅速将患病师生送往医院救治,并对共同就餐者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保护好现场,封存可疑食物、餐具等,以便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同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管局报告,积极配合调查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五、校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把好食堂四关原料关:食堂避免采购散装或来源不明食品,确保食材新鲜;加工关:食物充分加热,烧熟煮透;生鲜食材清洗干净,制作中生熟分开;保藏关:制作好的成品和剩菜需冷藏保存;卫生关:食堂环境定期清洁,人员注意个人卫生。


  2.做到一要三不① 饭前便后要洗手;② 不喝生水;③ 不吃野菜、野花、野果、野蘑菇;④ 不吃腐败变质或生冷食品。


  3.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对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通风换气、清洁消毒。


  4.健康监测与教育① 落实因病缺勤登记,教师、学生避免带病上课;② 开展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提升师生防控意识。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