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衡 揭阳姓氏概略之760 出自衡姓的工艺“宝刀衡”
发布时间: 2022-09-2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阿 龙

  在北京,一项以姓氏为名的传统工艺“宝刀衡”,已经有着近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具有民族特征和皇家气派的金属工艺品牌。民间“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的说法,便是说它。


  “宝刀衡”家族第一代为衡圣治,第二代为衡纪方,第三代为衡隆有,传至第四代的衡历宗,从最初的跟随部队打制宝刀和宝剑,开始专门为清朝皇帝和大内制作用刀。“宝刀衡”是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御赐的匾额,其时,衡氏家族因制作乾隆佩剑令龙心大悦,得到皇帝御匾,自此成名。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衡家第五代传人衡宏昌在京城金鱼胡同西门口(校兵场,今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刀剑铺,作坊设在东打磨厂胡同17号。到了第六代传人衡道明,开始采用“衡道明”和“飞燕”做商标,把折刀出口到德国、日本。衡道明还曾为齐白石、徐悲鸿制作木刻、篆刻和油画用刀。


  1958年公私合营,第七代传人衡连江的刀剪厂在崇文区板桥后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民用的菜刀和剪刀,“宝刀衡”所生产的宝刀、宝剑等武术器械全部停产了,工厂搬到昌平区沙河镇,更名为北京刀剪总厂。衡家第七代传人衡连江主要负责刀剪厂。


  1995年,第八代传人衡起通开始恢复“宝刀衡”传统技术和生产工艺。


  “宝刀衡”一直坚持手工锻造。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制作的宝刀和宝剑具有六大特点:质地坚硬、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


  “宝刀衡”制作的宝刀、宝剑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要将数十斤重的钢坯锻造成一斤多的刀剑,难度可见一斑。


  “宝刀衡”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秘诀和独特的技艺,集中了当时中国做刀、做剑等手工锻造的最高技艺,对研究中国冷兵器的锻造技术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宝刀衡”保持了中国传统冷兵器的式样,保留了皇家典雅、高贵、精细的艺术特点,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其实用性和使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衡(héng,潮音huêng5(何荣5))姓,在全国约有人口1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12%.


  衡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


  衡姓来源有七:1.出自伊姓,为商初大臣伊尹的后代,属以祖职为姓。夏末,伊尹在辅助商汤消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相当于宰相),后又尊他为阿衡。据《康熙字典》注解:“阿衡,官名。《书·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又据《汉典》注:”阿衡,职官名。为古代执政的大官。商汤时,由大臣伊尹掌权,商人遂以阿衡代指伊尹。“可见,阿衡一职,是从伊尹开始的。伊尹的后代有以祖职为氏者,称衡氏。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成公(前590~前573在位)的儿子公子衡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鲁国。鲁国在与楚国和谈后,公子衡被作为质子,派往楚国都城,但在随楚军同行路上,就伺机逃回鲁国。此后引发了两国争拗。公子衡的子孙,以祖名为氏,称衡氏。3.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地名衡雍(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附近),属以地为姓。当地百姓有以衡雍地名为氏者,称衡氏。4.出自袁姓,为东汉末年大将袁绍的后代,属以地并避祸为姓。东汉建安五年(200),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其族人逃至南岳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和南岳区境内)隐居避难,以居住地为名,改为衡姓。5.出自祢姓,为东汉末年名士祢衡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祢衡恃才傲物,一生得罪了好多人,曾击鼓谩骂曹操、傲慢刘表(荆州牧)、羞辱黄祖(江夏太守),26岁时被黄祖手下杀害。祢衡的3个儿子逃至四川隐居,改祢姓为衡姓。6.出自满族叶赫那拉氏,为清初制刀工匠叶赫那拉·圣治的后代,属帝王赐姓。叶赫那拉·圣治因擅长制作精良的刀剑,后随军入关,并成为皇家及宫廷大内内侍专用刀剑的制作人员,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皇帝特别赐其汉姓衡。这支衡姓在北京至今已繁衍9代人。7.出自蒙古族孛儿只斤氏,为清末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后代,属以祖名为姓。尹湛纳希为笔名,他原名孛儿只斤·哈斯朝鲁,字润亭,汉名衡山,为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翻译家,有《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著作。他的后人,有以他汉名衡山为姓者,改为汉姓衡姓。


  今衡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5省衡姓人口约占全国衡姓总人口的63%.衡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宝刀衡”创始人衡圣治外,还有:东汉学者衡咸,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充宗门下学习时,精通经史,辩才过人;西汉大臣衡胡,精通《周易》,任太守,名字被载入《儒林传》。


  揭阳的衡姓居民落居于惠来惠城。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