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林子丰:为家乡修堤凿渠,还留下一座“百年名园”
发布时间: 2022-08-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幼芳

  植丰园位于揭西县金和镇金新村委会新园村,是民国时期香港银行家、教育家林子丰的故居,由英国设计师设计,既有西洋古典皇宫的风格,又有潮汕传统民居格调,被誉为揭阳近现代建筑的一个“孤本  蝉鸣荔红时节,记者走进植丰园,感受这座“百年名园”的独特魅力,探寻它的建造者的人生故事。


  植丰园:园林建筑“孤本”,省级文保单位


  “植丰园”正门为三山式重檐歇山顶牌楼建筑,铁栅门扇,碧瓦飞檐。“植丰园”3个楷书大字是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岑光樾所书。  郑楚藩 摄


  主座建筑前半月形门亭匾额阳刻“希伯伦”3个大字,为孙中山长子孙科所书。蔡幼芳 摄


  “植丰园”主座正门上的两个花窗窗棂,是用厚铁片焊成的两个篆书“寿”字,每个“寿”字的中间蕴含着“吉羊”2字,寓意“吉祥”。蔡幼芳 摄


  烈日炎炎,金和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旭龙仍热情地引导记者参观植丰园。植丰园正门为三山式重檐歇山顶牌楼建筑,碧瓦飞檐,三开门,铁栅门扇。门匾阳刻“植丰园”3个楷书大字,圆浑遒劲,是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岑光樾所书。据王旭龙介绍,“植丰园”园名取自林子丰及夫人陈植亭名字。


  走进植丰园,但见古木繁茂,绿荫如盖。迎面有一罗马式喷水池,水池中间有约3米高的立柱,顶端塑一圈方形喷头,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喷水池后面是主座建筑,格局接近潮汕“四点金”,人字形屋顶,覆盖琉璃瓦。座前建筑7级环形石阶,托起半月形门亭,亭上匾额阳刻“希伯伦”3个大字,气韵生动,为孙中山长子孙科手书。我们拾级而上,仰首间,发现正门顶上的两个花窗窗棂,竟是用铁片焊成两个篆书“寿”字,每个“寿”字中间蕴含“吉羊”2字,寓意“吉祥”,可谓匠心独运。这里,潮汕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两种风格,相互交融,交相辉映,造就了植丰园宝贵的“孤本”价值。


  植丰园创建于1920年,虽经百年风雨沧桑,如今风貌犹存。201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植丰园,记者翻阅了《揭邑金坑林氏族谱》,里面记载着林子丰的人生概貌:林子丰(1892年~1971年),祖籍揭西县金和镇金新村委会新园村。香港教育家、慈善家、银行家、实业家,香港浸会学院和浸会医院创办人,曾任香港民生书院校董会主席、香港潮州商会会长(1937年~1939年)、嘉华银行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虽身在商界,却心系国事,旅居越南时曾参与协助国民政府外交部完成中、法、越三国商务条约,安南国王表彰其功,特颁授“龙爵大勋章”。他精忠报国,义赴国难,在日本侵华时募捐支援抗日前线,赈济战地难民,其爱国爱民情操,受到政府嘉许,赞其“忠义为怀”。他毕生以仁爱泽黎为己任,致力于推动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发展,英国女皇特授予OBE勋衔(1957年)。他饮誉港九,名镌青史,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事物有:为浸会大学一项体育运动设立的林子丰博士纪念杯,浸会大学的林子丰博士纪念大楼,民生书院的林子丰纪念楼,香港培正中学的林子丰堂等。


  诗礼世家:“ 一门父子八博士”


  1892年,林子丰出生于揭西金和金坑乡新园村一个诗礼传承的书香门第。父亲林绍勋曾在乡村教书,一生以仁爱为怀,德行善举泽被乡邻。1908年,林绍勋创办金和第一所初级小学——两等小学校,亲任校长。这是林氏家族兴学育才的开端,对潮汕早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林子丰小时候,父亲十分注重对他爱心的培养,每当探望贫苦人家或病人,总不忘带儿子前往,让其耳濡目染人间疾苦,萌生同情与怜悯之心,体会生活之艰辛。林绍勋根据子丰不同成长阶段,适时引荐“高人”指点,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林绍勋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不但向子女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他认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是立身之本,给子丰讲得最多的是“爱人如己”的故事,教导子丰为人处世要常存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常为施恩之行。在父亲一个个故事的启迪中,林子丰成长得很快。


  林绍勋与揭阳真理学校首任校监林建中之父林奕德是好朋友。经林奕德推荐,林子丰负笈到揭阳真理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林子丰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小小年纪就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独特的洞察力,深受林建中赏识。在林子丰往后的生涯中,经林建中举荐,得以结识孙中山,深受救国图强思想的影响。


  揭阳真理学校高小毕业后,林子丰就读于汕头礐石中学,毕业后考取厦门同文书院,后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并取得博士学位。


  1920年,林子丰与陈植亭结为连理,夫妻相敬如宾,生育七男二女。七男均获博士学位,事业有成,故林子丰家庭享有“一门父子八博士”美誉。长男林思显1964年被授予香港“太平绅士”称号;次男林思齐是加拿大首位华人省督,1995年获加拿大“官佐勋章”。


  一身两任:既驰骋商界 ,又办学育才


  林子丰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于1915年到香港谋求发展。他先是到伯父的广源成米行工作,后与朋友合资开办四维公司,专门经营越南鸿基煤,获利甚丰。1922年2月2日,林子丰与广州嘉兰堂置业公司、南华银号在广州合组了“嘉华银号”(中信嘉华银行前身),任总经理。1924年,林子丰将公司总行迁至香港德辅道中,并以“嘉华储蓄银行”命名,当时的资本为50万港元。1931年,“嘉华储蓄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业务一度快速增长。抗日战争时香港沦陷,林子丰走避澳门。当时禁止港币流通,不少人手头的港币成为废纸。林子丰眼光独到,大量收购港币。香港光复后,林子丰拥有巨资,他的银行重新在香港开业,并且创办了捷和钢铁厂、捷和煤业等几家公司。1949年1月“嘉华储蓄银行”易名“嘉华银行有限公司”。


  林子丰在驰骋商界的同时,致力于兴学育才。1930年,他获悉母校揭阳真理学校正筹建中华楼、星侨楼、更生楼,即慷慨解囊,并发动旅港同胞林兆禧、郑翼之捐款支持学校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林子丰义务担任香港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的校监。抗日战争时香港沦陷,林子丰避居澳门期间,仍不忘教育。他在澳门代理培正和培道中学校长。时局艰难,粮食匮乏,林子丰自掏腰包数千元购买米粮,分赠各教职员,并开办临时大学。1944年至1946年,林子丰任澳门培正中学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子丰返港,重整商务,并再度出任香港培道中学校长、校监。1950年至1965年,林子丰又义务担任香港培正中学校长,之后改任校监至1966年退休。他在任内礼聘名师,加强校务管理,使校务、教学蒸蒸日上,并获得不少捐助,对该校的建设甚有建树。故而,香港培正中学建“林子丰堂”纪念其贡献。香港民生书院也建有“林子丰纪念楼”,纪念其曾经担任校监兼校董会主席。


  1956年,林子丰创办了香港浸会学院,并义务担任校长近20年。在他的推动下,浸会医院也于1959年动工兴建,1963年正式启用。1970年,林子丰在庆祝与妻子的金婚纪念时,捐出港币50万元兴建浸会学院会堂。


  情系故里: 修堤防洪,凿渠治旱


  以林子丰之父林绍勋名字命名的金坑中学教学楼。 蔡幼芳 摄


  揭西县金坑中学大礼堂牌匾命名为“子丰堂”。林艾鑫 摄


  嵌在金坑乡“初祖公祠”墙壁上的“金坑乡凿开新沟碑记”。  郑楚藩 摄


  《揭邑金坑林氏族谱》编纂理事会副理事长林悦生对记者说,林子丰当年为家乡修堤防洪,凿渠治旱,家乡人民永远铭记他的功劳。


  金新村地处榕江中游堤围转弯处,江面狭窄,每逢雨季,榕江水位上涨,急流汹涌直冲堤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1930年春,林子丰回乡探亲,深悉乡民遭受水灾之苦,决心为民排忧解难。回到香港后,他即请工程师一行5人,亲临现场勘察,拟订防洪方案,规划设计工程,并捐赠巨资修堤围、筑码头。乡里青壮民工也积极搬沙运土,加高加宽堤围,又用木船从揭阳购来大量石头,筑成一座坚固的护堤大码头——瓜园码头。


  “子丰捐资筑码头,修堤抗洪治水涝,四乡六里人传颂,功绩盖世比天高。”这是《揭邑金坑林氏族谱》收录着的赞美林子丰为家乡抗洪治水的歌谣。


  林悦生说,金新村虽地处榕江之滨,由于过去没有水利设施,无法引水灌溉田园,若遇久晴无雨,水源短缺,只得深井汲水,三搬四戽,滴水如油,乡民长年靠天吃饭。


  1931年春,林子丰从香港回家为母庆寿。适逢春旱,林子丰眼见赤地遍野,乡亲们只得靠打井取水灌田播种。此情此景,令林子丰心急万分,于是当众倡导兴修水利。回香港后,林子丰特邀著名水利工程师,并亲自陪伴到金坑乡勘察测量,精心规划设计,制订了引水工程方案,同时慷慨解囊,负责工程费用。工程在大架山地段榕江堤坝凿一道沟,沟面宽1丈2尺,底宽4尺,名叫新沟,引榕江之水,自大架山榕江入口,流经圆姑山、尖石山、红山仔、刘厝园村,柑园寨、坑美园村、庵园村、竹宅村、新园村、后埔、陈厝林、安境、大湖寨、高园村,全长6公里。榕江水流经凿开的新沟“哗哗”流至各村田头时,乡民用水车车水灌溉农作物,受益农田面积1.5万亩,解决了七乡八里农田的灌溉困难。


  在该村初祖公祠里,记者看到嵌在右侧墙壁上的“金坑乡凿开新沟碑记”,碑文详细记叙着林子丰当年倡导兴修水利,福泽梓里的善举。


  1971年,林子丰在香港逝世。弥留之际,他深感遗憾的是未能在家乡建设一所中学,特嘱咐其弟树基及其子日后应完成他的遗愿。1988年,林思显、林思齐谨遵父嘱,以林子丰家族名义捐资50万元支援揭西县金坑中学建设。1992年,他们再次捐资200万元,建造配套金坑中学大礼堂,匾曰“子丰堂”。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