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文史学者谢若秋、黄玮合作推出首部女祠文化专著
发布时间: 2022-01-2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烨华

谢若秋近几年来专注于潮汕女祠的研究与整理,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郑楚藩 摄


  旧时人们认为“报本之礼,祠祭为大。”即彰显孝道以建造祠堂为最大的举措。而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中,男祠广为人知,女祠却罕见少闻。在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出现了“专奉女主”的女祠,为潮汕传统祠堂文化乃至地方历史人文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女祠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失落湮没于历史烟云中。


  来自揭阳学院的谢若秋和揭阳一中的黄玮两位教师,多年来奔走于潮汕三市的乡野巷陌,将一座座潮汕女祠“打捞”钩沉,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呈现独特的潮汕女祠文化。最终,毕7年之功而成的潮汕地方历史文化专著书稿《潮汕女祠文化》出版发行,这也是国内首部女祠文化专著。为此,记者专程采访谢若秋,了解书本的创作故事。


  女祠专著  填补潮汕传统祠堂研究空白


  《潮汕女祠文化》全书36万字,分为“通论蔽语”(潮汕女祠文化综述)、“个案絮语”(潮汕女祠个案例说)、“散论逸语”(潮汕祠堂文化杂论)、附录“特色词语”(特色文化词语例释)四大部分,从通论中国和潮汕祠堂文化入手,集中论述了潮汕女祠的成因、特点,将作者了解到的女祠做了明确的分类,并对每座女祠的肇建年代、时代背景、肇建原委、祠主生平事迹、建筑概貌和景观、匾额特色、祭祀习俗、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构建及保存完好程度,均做了详尽的叙述,并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剖析其人文意义。作者通过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参证法和个案剖析法等进行探讨剖析,融历史学、民俗学、古建筑学、方言学、文化地理学等知识于一体,让本书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可谓是一部潮汕女祠文化的百科全书。


  据了解,《潮汕女祠文化》一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潮汕女祠文化研究》结项(等级为良好)的主要成果,这一课题是首个对潮汕女祠的专题研究,研究填补了潮汕历史文化中传统祠堂研究的空白。谈起这个课题调研的缘起,谢若秋告诉记者,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先是任教于揭阳师范学校,后来成为首批教职工进入揭阳学院从事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安分”地从事“课内”教学工作。直至2005年考取暨南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硕士班”(在职研究生)后才开始走上科研之路。并逐渐从最初的汉语音韵研究转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2014年上半年,他开始对比较热门的祠堂文化做初步摸查,但没有确定具体的探究方面,有一次与揭阳地方文史专家彭妙艳交谈中发现,潮汕女性祠堂是潮汕传统祠堂文化研究中的一块处女地,学界尚未对其进行专题的探究。如果能进行充分和系统的调研,其成果可以填补潮汕传统祠堂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争取将研究成果汇编成书稿以其以后能正式出版进行广泛宣传,而不是以仅论文形式发表后就“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于是,萌发了就这个方向申请课题立项开展研究的想法。“从2014年12月课题立项研究至2021年12月成书出版共用了7年的时间。”谢若秋说。


  搜寻钩沉   挖掘潮汕女祠背后的人文内涵


  细读《潮汕女祠文化》一书,会发现每一座女祠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展现活生生的人物、感人的情节,让读者在领略古代男尊女卑的礼教氛围中,感受潮汕人对有道德、有情操、有贡献妇女的尊重和传统孝道美德的弘扬。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传统祠堂以男性祠堂占绝对优势,潮汕传统祠堂现存约15000座,女祠是与男性祠堂相对的另类,数量极少,却是传统祠堂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谢若秋介绍,目前调查到现存的潮汕女祠有40多个,包括女贤祠、婆祠、节孝祠、祖姑祠和祖嫲祠等多个次类。在调研过程中,他们较为综合地考察了潮汕女祠,注意避“同”(祠堂的硬件建设)探“异”(女祠的成因、特点等),注重从历史人文角度进行考察,结合地方史志和相关族谱等文献挖掘各类女祠背后的“软件”人文故事,探究和揭示潮汕女祠产生的历史原因,描述潮汕女祠独特的匾额文化,对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社会地位的嬗变问题,尤其是宗法社会中侍妾、祖姑等这些特殊女性在旧时祠祭文化中地位的变化作了深入的探析,是潮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谢若秋介绍,7年的时间里,他和黄玮两人奔波于潮汕三市的乡野巷陌,搜寻钩沉,虽然风吹日晒,更面临着史料缺失、祠堂破旧、信息有误等挑战,有时候一个祠堂要实地走访好多次,历史信息查误勘正更是繁琐,但随着调研的深入,他们发现潮汕女祠的种类数量远比想象丰富,他们收获的历史人文史料也出乎意料,更在调研过程中感受到了潮汕淳朴的乡土人情。他们越调研越“上瘾”,边调研边整理,至2019年夏天,谢若秋先后在《揭阳日报》发表近20篇潮汕祠堂文化的文章,其中超过一半与女祠文化有关,这些文章将有特色、有“故事”的女祠等潮汕古建进行介绍和宣传,使更多的人熟悉女祠这一传统文化。在谢若秋看来,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专题整理,又在搞文史宣传,使更多的人在我们的乡愁面前,不仅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保护传统文化中自觉传承其积极的因子。


  研究探索  留住历史根脉弘扬优秀文化


  谢若秋认为,明代中后期的潮汕女祠的出现,其产生的原因除了同为我国崇尚孝道的人文传统、明代嘉靖年间礼制的许可以及潮汕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外,另外还有其自身的历史动因,即明代末期潮汕地区名宦和先贤对“庶文化”的申倡,“明末揭阳名宦冯元飚为被嫡妻所害的侍妾黄月容建庵长祀、铸钟撰铭,揭阳先贤郭之奇为此撰《侣云庵记》《月容传》,为自己身份为侍妾的外祖母、母亲林氏作传进行褒扬,这是从人文角度的宣传,而揭阳先贤许国佐为祖母建造专祠——许氏庶祖祠,这则是硬件建设加以强化。”谢若秋表示,这些先贤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时“聚焦”庶文化,在潮汕地方历史人文上可谓空前绝后,这是潮汕女祠尤其是婆祠产生和繁荣的独特历史原因。此外,潮汕女祠匾额具有多模态特点,将我国宗法文化和汉语词汇有机结合,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阐释潮汕“祠堂十八样”这一传统说法。潮汕地区产生了一些与潮汕祠堂文化特别是女祠文化相关文化用语、潮汕俗语等,也相当有意思。


  谢若秋分析潮汕多类女祠的建造,都有其根本的特点——体现报本追源和崇德尚贤。报本追源,即是后人对祖先的感恩纪念,而崇德尚贤则是后人对先人优秀品质的弘扬传承。尽管旧时宗法森严,以男权为中心,但女性专祠的出现,说明女性可以与男性分庭受礼,这也是对男权礼谷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男尊女卑的潮汕古代社会,对女性祭祀更加开放包容,对女性的贤德也非常推崇。从女贤祠祠主的家国情怀,到祖姑祠祠主的创业自强,再到节孝祠祠主的守节持家,这些女祠祠主身上都体现出潮汕女性的优秀品质和为家族甚至是一方百姓做出牺牲和贡献。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潮汕女性这一群体的坚韧勤劳、刻苦善良、忠贞不渝、持家有方等对家庭、家族乃至潮汕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若秋告诉记者,自从潮汕女祠文化的相关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就引发了多方关注,还有外地学者来到揭阳进行专题考察。《潮汕女祠文化》一书的出版,对于留住历史根脉、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文旅融合等将起到积极作用。他希望书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人对潮汕女祠文化的关注和调研,使其研究领域、文史价值、人文内涵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