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京冈村:印记千年 老区新貌
发布时间: 2021-04-1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陈奕波

  美丽富饶的榕江之滨,有一个千年古村——京冈。在揭阳人、甚至是潮汕人心眼中,只要您提起“京冈”这个名字,大家都会说,这是孙氏的家园。走进京冈,您会发现这是一座文物宝库,一座座印记着历史年轮的祠厅建筑,一块块彰显着身份地位的官阶匾额,都会让您肃然起敬,用心去细细品味和聆听!


  京冈全景图。


  孙氏家庙。


  京冈翰林府。


  东门文化公园。  本文图片由陈奕波 蔡烨华 通讯员 摄


  宋代立籍  枝繁叶茂


  京冈古称“吉帛村”,孙氏二世祖孙白公改称为“京冈”。在孙氏到来之前,这里已有多姓族人在这里聚居。南北宋交替之际,进士孙乙任揭阳县令之职,看中京冈是块宝地,遂让子孙在此立籍。


  古时的京冈水系发达,西南两面环水,境内七条溪港穿梭村前寨后,汇入榕江,故有“七蛇会龟”的自然景象。孙乙公落籍京冈创居之地今称“宫后围”,因形似“瓜斗”,孙氏族人也称之为“瓜斗地”,取瓜瓞绵绵的意义。落籍之后,孙乙公次子孙白公在附近一处称“双汇口”的地方建起了书斋,作为孙家兄弟教书育人的地方,取名“昆季书斋”。书斋建成后,孙白公总想着延请名师前来教育子弟。一个晚上,他梦见有条黄龙在书斋前的溪边洗手,于是他第二天便起个大早,一直在书斋门口看有什么奇迹发生。到了中午,只见远远地来了一位书生,当他走到书斋前时,见溪边有个踏头,于是放下书箱走下踏头洗手洗脸,消除一路疲劳。孙白公看到书生洗手甩手的一系列动作,认为他便是昨晚梦中在溪边洗手的“黄龙”,于是上前交流,得知他是福建晋江秀才梁克家,此次是前来揭阳游学。在孙白公的盛情邀请下,梁先生留在昆季书斋教书,一直教了六七年。在他的教育下,孙家人才辈出,后来很多人都走上仕途。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梁克家回归故里,次年上京参加科考,高中状元,后官至宰相。


  孙乙公育有大荣、大美、大有、大经四子,长子大荣出任江阴县司法,后迁居福建诏安寻岗,孙乙公遂迁到福建定居,再也没有回到京冈;次子大美(后改名白)和三子大有也都陆续外出为官,后均迁居福建漳州开创基业;四子大经留居京冈。京冈孙氏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从原来的宫后围发祥地不断繁荣壮大,其他姓氏则逐渐外迁,京冈也慢慢地变成纯为孙姓族人的聚居地,至目前已繁衍成20多个自然聚落,人口两万多人。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冈孙氏部分子孙也不断向外发展,目前分布在榕城、揭东、惠来、普宁、潮州、潮阳、海丰、陆丰等潮汕地区共有30多个支系,蔚成一族。


  建祠立庙  敕诰联褒


  随着孙氏族人的不断发展壮大,宗支族系绵延各地,各房系相继建起了祠堂。据《京冈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用以纪念孙氏九世祖简翁公的祠堂“简翁公祠”建成。至清末,简翁公祠计划重建,由于是时孙氏族人还没有一座宗族性的总祠,族贤们便商议着把简翁公祠扩建为孙氏家庙,用以敦亲睦族,祭拜先祖。清光绪五年(1879),简翁公祠由原二厅一天井改为三厅两天井三山门型制,大门匾书“孙氏家庙”,后堂悬“孝思堂”堂匾。这是京冈孙氏改建成的第一座家庙。


  京冈的另一座孙氏家庙,当地人称之为“始祖祠”,他是孙氏族人心目中真正的宗祠。始祖祠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时任南澳镇总兵的族贤孙国乾倡建。家庙为三山门二进一天井兼拜亭建筑格局,大门匾阳刻“孙氏家庙”,背面为建祠碑记,后厅悬“隐相堂”匾,原为纪念梁克家而立于双汇口书斋桥边的“梦龙涤爪处”碑石也保存在祠中。


  走进京冈,还有一座必须前往欣赏领略的府第式建筑,这就是位于孙氏家庙始祖祠东侧的翰林府。这座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的官第,是被京冈族人尊称为“翰林公”的孙弘斌所建。据孙氏族人孙锦波介绍,他们的先祖翰林公自幼聪明过人,善于经商,以经营丝绸夏布生意发家,富甲一方。孙弘斌富而不骄,乐于公益,广行善道,修桥筑路,捐建凉亭,扶贫济困等,为家乡和村民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清乾隆年间,朝廷出台捐款赐翰林官衔的政策,孙弘斌捐银十万两,得了个翰林的官衔,于是着手营建建翰林府。可是后来由于朝廷老翰林们的反对,乾隆帝准备召回圣旨,当时恰好孙弘斌有亲戚在朝廷为官,得知消息后暗地里让人前来京冈通风报信。获得“情报”后,孙弘斌加快翰林府建设速度,并巧妙地辟建圣旨亭。就这样,京冈翰林府最终顺利建成,成了当时同批用钱捐得的翰林中唯一建成的府第。如今,百岁翰林刘起振手书的“兰台紫诰”大门匾,悬挂在拜亭中、据传为乾隆帝所赐的“福”字,还有“敕诰联褒”匾,中厅保存的藻井、圣旨亭,后厅的塗库等都成了翰林府中独特而又彰显着荣光的历史遗留物。


  除了这些家庙府第,京冈还有众多的祠堂、官厅建筑。由京冈族贤孙淑彦主编、孙树波编撰的《京冈祠堂》中就收录了40多座,这些足以见证京冈孙氏人才之众,底蕴之深厚,它们无疑都成了京冈一座座文化宝库,而让前来观赏的人流连忘返。


  诗礼传家  老区新貌


  京冈孙氏在立籍之初,便注重教育,历代族人都不遗余力地营建书斋学堂,培养后代,其中以孙白公营建昆季书斋、延请梁克家先生为塾师开启孙氏家族教育,诗礼传家之风一直传承至今。


  清顺治二年(1645),明末举人孙耀祖无心仕途,在京冈营建竹坞庵,平时以礼佛参禅修持为主,遇到科考年,这里常常举行“会课”教学活动,集中族中学子在这里会课讲学,为培养孙氏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自宋代的双汇口昆季书斋为起点至清末,京冈先后建有崇德堂、凤岗书院、藏修山房、恭祖家塾、凌云书屋等约18座书斋,为京冈培养了一代代英才俊彦。明王慎中所撰的《宋承务郎揭阳令五代合传》中,记载了孙乙子孙五代人同登仕途的有30人,其中解元3人,贡元4人,荣耀如此,实属罕见。


  明清时期,京冈同样人才辈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京冈十世祖孙齐公考中举人,任教谕,因政绩显著,揭阳县令为他请旨在京冈建坊;明成化六年(1470),孙齐的第三子孙瑨任澧州府同知。正德十四年(1519),族人重修登瀛坊时,在坊匾背面刻“五马”,以此纪念孙齐、孙瑨父子,激励孙氏子孙后代。清雍正四年(1726),孙奋扬高中武进士,官至四川、顺庆营游击,他两个弟弟奋励、奋持,在乾隆六年(1741)和三十六年(1771)分别考中武举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896),孙国乾官至南澳镇总兵,不仅为家族增添了荣光,还因倡议建成孙氏家庙始祖祠而受族人传颂。


  民国时期,京冈同样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他们为新中国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孙丹崖一生干革命,他在清光绪末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结识孙中山和黄兴诸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后来由于袁世凯称帝,他遂解甲归田,1922年回到家乡从事文教工作,在京冈创办培英学校,培育了一大批精英知识青年,为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的影响下,族人孙瑞、孙波、孙明、孙善、孙峰等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其中孙瑞任过中共潮揭丰边武工队队长,孙波任过小北山武工队队长,孙明任过小北山武工队指导员,他们为革命播下了一批种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12月7日,京冈孙氏聚居地京南、京北两个片村同时被评为解放战争时期老区村。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京冈族人在党的领导下沐浴新中国的春风,建设美好家园。连年来,京冈在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完成;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并配套路灯、绿化;京南、京北小学实现多功能电教教育;两所便民卫生站和多处绿地小公园建成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京冈村人,正满怀激情拥抱新时代,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