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热搜之下,我们仍以缄默面对死亡
发布时间: 2021-04-15 来源: 红网 作者: 吴雨萱

  近日,南京大学一位博士生选择从高空坠下,告别人间。根据报道,这已经是近半年来在这片校园里发生的第四起学生自杀事件。事情很快发酵并冲上热搜。但对于这样的事,校方往往讳莫如深。


  另一边,在清明节这天,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00后开始立遗嘱了再次霸屏热搜,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以生死教育课程的火爆为傲,而00后则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面貌趋新的生死观。


  高中时,同年级的一位女孩以同样凄然的方式,从教学楼四楼坠下,选择了死亡。一时间传言四起,有人说是校园霸凌,有人说是学业压力。我和好友第二天在坠落之处为她送上了一束鲜花,但下课后这束花消失了。而直到毕业,我也未从老师闪烁的言辞中得知事情的始末,仿佛女孩的离去轻得没留下任何一点痕迹,只有那句“不要在网上讨论”。


  这仿佛是许多高校应对此类事件的第一反应——不要上网,不要曝光,尽量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诚然,站在校方,特别是南京大学一般知名的学府的角度,出于对当事人的保护,也出于避免卷入舆论风暴的考虑,尽可能压制舆情的发酵无可厚非。但近期类似事件屡屡以“知情人”的方式登上热搜,映照出在信息时代想要封锁消息的天真。反而,对此的三缄其口不仅放大了网络上无端的猜测,也折射出社会正以复杂的缄默面对死亡。


  我们的文化重生而轻死,死亡是隐晦而沉重的忌讳。但现如今,人们似乎更加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以认识死亡、敬畏生命为宗旨的死亡教育一时成为热点。报道称,现有20多所高校开展死亡教育,很受学生欢迎。由此看来,我们看似对死亡更加坦然,但在面对令人绝望的自杀事件时,我们却展现出更多复杂的情愫。


  对比高校在此类事件面前的沉默,我们足以看见个中难示于人的褶皱:在当下,一个人的离去,有太多纠缠的原因,而校方、学生、社会各有其视野,有其想要读出来的信息、情绪、爆点,因此这份离去被蒙上了太多可能本不属于它的恐惧、声讨、思量和叹息。于是摆到台面上来的,只有缄默,只能有缄默。我们仍未能正视死亡:从三缄其口,到过度解读,都是死亡本身的含义被扭曲、被消费的一种方式。


  如同死亡本身一般,死亡教育也不是凝固在课件上的几串字符,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一环。因此,作为高校,相比起追逐热点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正视周围生命的逝去似乎才应该是第一步。相比闪烁其词和保持沉默,允许并引导对逝者的敬与悼,允许一朵鲜花为逝者的绽放,难道不是对逝者更大的尊重吗?相比不讨论,让生者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关心、支持,让学生体知到生的希望与人的温情,难道不是一堂更伟大的死亡教育课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14/918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