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汪贤群:百岁党员的美满人生
今年7月1日,他将与伟大的党同一天生日
发布时间: 2021-04-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林春晓 通讯员 邓洁珍

汪贤群(右一)、汪娇梅(左二)在家人陪伴下到近处看茶山。林春晓 摄


  没有显赫权力,没有一掷千金的雄厚财力,也未干出轰动社会、一夜成名的大事。揭西县京溪园镇美德村退休教师汪贤群,只是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平凡得似家乡群山中的一片树叶。


  然而,汪贤群人生幸福美满的高度,却令天下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他和结婚69年的妻子汪娇梅现年均已100周岁,至今身体仍健康,成为目前社会极少的双百岁长寿夫妻,实现白头偕老。一家已五代同堂,长孙今年49岁,玄孙(即第五代后人)也5岁多了。80多名分布在省内各地的子孙,都是守法良民,而且孝敬长辈,和睦相处,亲情浓烈,至今一个个平安、健康地活着,非常齐全。


  汪贤群生于1921年农历五月廿二日,习惯于过农历生日的家人们在准备为老人庆祝百岁生日时发现,今年老人的生日恰好是阳历7月1日,正好跟党的生日在同一天。这个不寻常的巧合令汪家上下欣喜万分。


  4月7日,在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将要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距市区30多公里的揭西美德村马头山,采访住在这里的汪贤群,探寻这位不平凡的百岁老党员是用什么路径达到美满人生境界的?


  红色文化培育良好家风


  门前草绿花红,屋后林木青翠,周边十几座小山峦紧紧相依,并把一汪汪清泉拥入怀中,不时有一阵阵悦耳的鸟鸣声传来,徐徐清风从身边轻拂……眼前这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生活环境,让汪贤群、汪娇梅这对百岁“双寿星”夫妻倍感幸福。身高1.72米的汪贤群,已有63年党龄,他曾经拥有的满头青丝已被岁月这把镰刀全部收割,但他至今依然思维清晰,行走自如,天天能吃能睡。


  站在挂历前,汪贤群数着再过几十天后的7月1日,就要迎来我党建立百年的大庆纪念日,而这一天刚好是自己100周岁生日。2个值得隆重庆祝的百年纪念日重叠在一起,喜上加喜。自己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是一生最大的殊荣。


  为迎接这一天,汪贤群开始忙着准备,他把上级党组织此前颁发给自己的优秀党员证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徽等找出来,并让人找来党旗、党报、党费上交证,精心布置在住房内,届时一起作为纪念。此外,他托人帮自己总结出几十字的《贤群家训》,以告诫子孙后代遵守。如:法纪序俗,莫不践行;为人处世,贤良方正;父义子孝,母慈媳谨,兄友弟恭,夫爱妇敬,唯其如此,家道中兴等。


  采访中,记者见迈入百岁行列的汪娇梅满头银发,她依旧步态轻盈,能自理生活,还能蹲在地上帮丈夫洗衣服,并不时起身给丈夫添茶水,夫妻相互关心,恩爱如初。


  喝完小儿子汪福卿亲手采摘的甘纯茶叶水,汪贤群精神焕发,向记者讲述他的百岁感言:“1958年,我入了党,受党组织教育多了,觉得我党长期形成的忠于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信念、踏实工作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种红色文化,可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养料。只要夫妻均忠于家庭、全心相爱、坚定能和睦相处的信念和各自踏实持家,家风一定能培育好,并且代代相传。作为烈士和党员后代的妻子汪娇梅也认可我的理念,以前定下用‘重亲情、讲和睦、敢担当、走正道、求美满’作为家风的内容,我俩不断强化。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俩都一直恪守,即使遇到家中断粮、长子患重病等家庭危机,也从未改变。事实证明,用党风带动家风,可使更多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得益,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我这个由20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族,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共产党的好领导,我和娇梅才有今天这么大的福气!”


  原来,汪娇梅的父亲赖耐腾,也是一名党员,大革命时期在龙尾从事我党地下工作,30岁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成为烈士。


  据汪贤群现年68岁的二儿子汪进卿回忆,小时候家中兄弟姐妹6人,加上父母和奶奶,9个人的生活开支光靠父亲当老师的工资,难以支撑。母亲要干家务,还要养猪种菜,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她很会持家,每月将开支安排得当,家里少出现断炊,她还时常把几位子女吃地瓜剥下的皮,归拢在一块后充饥。家中时常贫困,可从未见过父母争吵打架,他俩对子女很爱护,但家教严格,不允许子女闹矛盾。


  80岁的何孟芝是汪贤群多年的邻居,她从未听到这一家有吵闹声,每次汪贤群从学校下班回家,何孟芝等邻居都见他在帮做家务或辅导孩子做作业,没有闲过,一家人常说说笑笑。后来,汪贤群3个儿子和3个女儿陆续结婚。在汪贤群夫妇从小严格的管教下,兄弟、妯娌、姑嫂之间,也均注重团结,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还给各自子孙做好榜样。至今,住在揭西的众多子孙,还保留每月1至2次聚餐、共叙亲情的习惯。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理好的,可汪娇梅与3个来自各地的儿媳,却亲如母女,感情融洽,从未发生过脸红吵闹之事,这在当地成了又一佳话。


  在对美德村干部群众的采访中,记者一次次感受到大家对汪贤群一家重亲情、讲团结、敢担当、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认可和赞赏。


  一位73岁老人进入记者视野,他就是汪贤群长子汪金卿,虽已是古稀之年,他仍很健谈。“24年前,如果没有小弟汪福卿等家人的拼死相救,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汪金卿无限感叹说。


  1997年,49岁的汪金卿头部长起恶性肿瘤,需到广州大医院动手术,可自家和至亲都凑不足手术费。汪金卿灰心地准备放弃治疗,可他还有2名子女在读书。


  决不能让长兄倒下,汪福卿凭着这份割舍不去的亲情,到广州四处求人借钱,终于凑齐了8万多元医疗费,使长兄及时得以实施手术,化险为夷。在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中,只有汪福卿和妻子李燕娜是国营企业职工,收入好,负担轻,汪贤群便让他多出钱出物帮助其他兄弟姐妹,共同过好日子。


  亲情大过天。为了亲情,汪贤群敢于担当。十多年前,一想起小时候被卖到江西的亲妹至今仍无音讯,自己逐年衰老,汪贤群心有不甘。他召集子孙开家庭会,一定要在他有生之年把这位妹妹找到。当时,只知道亲人姓名、年龄,不知道其具体地址,也没有照片,想在江西这么大的地方找到,困难可想而知。但一看汪贤群思妹心切的神情,十几位晚辈轮流到江西各地寻亲。几个月过去了,钱花费不少,人却没有一点踪迹。最后通过一个寻亲机构的帮忙,才在台湾找到失散60多年的妹妹,并让她来到揭西与汪贤群相认,使久别的骨肉终得团圆。妹妹返回台湾自己的家后,一直和哥哥汪贤群保持电话联系,直至几年前去世。


  把群众当亲人,老夫妻乐于助人


  “从汪贤群身上,能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美德村原党总支书记汪国枢向记者讲起往事。


  汪贤群先后在周围几所学校当过教师,退休前还担任十几年校长。他心肠好,看不得别人受苦,总想尽力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有几次得知有些村民想到医院看病缺钱,他就从身上掏出一两百至几百元送给对方,解了燃眉之急。有几位村民先后夫妻或兄弟吵架,汪贤群闻讯后立即赶去劝架,平息了风波,其中一些人原来不听邻居劝阻,但看到汪贤群后就改变强硬态度,听他调解了。最令汪国枢感动的是,20多年前,村里要建华侨中学科技楼,一时缺乏资金,无法动工。汪国枢知道汪贤群人缘好,威信高,请他一起到泰国、香港找华侨帮忙,没想到他一开口,原来“按兵不动”的一些华侨终于出手相助了,共捐了90多万元。学校用这笔钱建起了科技楼,还将节省的钱盖起了侨联办公楼,让回乡华侨有了落脚点。


  都说夫唱妇随,汪娇梅也热心助人。村里有一位弱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亲戚没人理他,只好四处流浪,以捡垃圾里的食物残渣充饥。汪娇梅非常同情,经常带着食物四处寻找后送给他。汪娇梅还将一位精神失常女子接到身边照顾了一段时间,令她家人感动。


  好人自有好报。5年前汪贤群从村子里搬到4公里外的马头山与小儿子一同居住后,村民都会找时间前去看望他们一家。去年国庆前,镇里还出资80多万元,把从村庄至马头山原有的一条2千米长的沙土路,全部加宽修成4.5米宽、厚20厘米的水泥路,大大方便汪贤群一家及周围村民出入,美化了山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