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兵哥哥课堂上畅谈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20-10-19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林春晓 通讯员 林冰冰

  《三代人的军旅情结和红色传承》报道引关注,男主角返乡客串“园丁”


  退伍兵黄逸楷在德才实验学校上爱国课。  林春晓 摄


  今年国庆节前夕,榕城区德才实验学校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与往年一样,在教室里上爱国主义教育课。不同的是,今年前来上课的并非学生们所熟悉的本校教师,而是一位陌生人——身着戎装的战士。这位引来众人惊奇目光的兵哥哥是谁?又为何会出现在讲台上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段缘由。


  红色传承进讲堂


  9月10日,该校校长李成龙从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 “红色广东”栏目上,读到当天平台上转载的一篇《揭阳日报》的新闻报道——《三代人的军旅情结和红色传承——记退伍兵黄逸楷一家》。文章中退伍兵黄逸楷的爷爷1956年当过铁道兵,随后,其父亲在1988年到海军服役,前年,黄逸楷也远赴解放军驻江苏某部入伍。一家三代都穿上军装,用实际行动传承保家卫国的好家风,其浓郁的爱国情高于一般家庭。李成龙对此不禁心生敬佩之情。


  李成龙想到了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想着黄逸楷一家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难得且接地气的本土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如果由黄逸楷给学生们上一堂爱国课,将能收到比以往更直观更强烈的教育效果和影响力。于是,李成龙马上行动,在朋友的介绍下顺利找到并邀请黄逸楷前来学校当这位特殊的教师,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军人的爱国情怀。


  生动课堂育新人


  当开过坦克、参加过今夏江西九江抗洪抢险的黄逸楷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30多名学生争先举手向这位兵哥哥提问,场面热烈而欢快。


  家乡在安徽、爷爷也当过兵的高鑫第一个提问:“咱们国家人多,一般的家庭有一人当兵也算报效祖国了,你们为什么三代人都参军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长,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军人去守卫,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的爷爷、父亲都是军人,他们身上的军人气质、保家卫国的精神都让我崇拜,我血液里的红色基因自然也要传承下来。”黄逸楷答道。


  “逸楷哥哥,那你在部队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完成报国心愿?”学生万仕宇问道。20岁的黄逸楷沉思片刻后给出了答案:“当兵最大的感受就是奉献精神,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我们随时做好奉献牺牲的准备。记得有一次部队执行一级战备任务,所有武器装备均按时到位,随时投入战斗。在此之前,每个人都要写下一封‘遗书’及家庭通信地址。我给父母写道:感谢双亲多年的养育之恩,儿甘愿献身祖国。同时,我也给哥哥留下几句话,请他今后代我给父母尽孝。当时我个人没法带走的物品,也被部队当成‘遗物’保存。还有一次是一位战友的奶奶离世,他家里人几次打来电话催他回家奔丧,可部队要赴外地抗洪抢险,为了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选择奔赴前线,牺牲了与亲人告别的机会。”


  “至于如何完成报国心愿,我觉得对于你们学生来说,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学习。”黄逸楷说:“相比以前爷爷、父亲入伍的时代,我认为新一代军人,更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像我开那辆坦克,里面配备了先进的自动瞄准目标火炮系统,靠的是电脑技术。我参加过多次实弹射击,目标命中率极高,如果我不掌握一定的知识,是没法胜任的。因此,积极学习科学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更熟练地掌握手中的武器和技术装备,达到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目的。”


  学生陈天乐也追着黄逸楷问:“听说当兵很辛苦,你有想过退缩吗?”对此,黄逸楷直起身子,豪迈地说:“军人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靠胆量、毅力和方法战胜它。像几个月前我和战友们到江西九江抗洪抢险时,经常没时间休息,有时半夜刚睡下,一听到哪里发生险情,就得马上起来搬运沙包,处理险情,再苦再累都不能后退。”


  在上完这堂特殊的爱国课后,学生李凤仪告诉记者:“这是这几年来上过最生动有趣的一堂爱国课了。我得到很大的启示:爱国不能空谈,需讲实力,要像军人那样肯吃苦、有追求。我把书读好,练好本领,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往后,当祖国需要时,也能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