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古建“活化”杂谈
发布时间: 2020-08-1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广东某社团近日举行文物古迹活化利用评比活动,揭西棉湖的洪氏爱祖祠因为作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棉湖书画学会”会址,从而参加了这一活动。


  洪氏爱祖祠是祠堂,祠堂的构造与功能当然都是围绕祭祀来的。多年来,它一直被用为各种工厂的车间、厂房,现在总算正本清源,用为更接近“文化”的途径了,因此被目为古建“活化”,利用的典型示例。对此,我的看法是“聊胜于无”,因为毕竟对于祠堂的场地、空间进行了有用的措置,不让其“闲置”、抛荒或发挥与文化、教育无关的作用。


  让各种古建发挥空间的文化展示作用,这就是“活用”,祠堂的利用尤其是这样。不管怎么说,我们并不赞赏继续以祠堂开展祭祀活动,毕竟祭祀已是缺乏时代精神的传统民俗了,而且因为带着某些落后因素,是不宜加以提倡的,个别列为“非遗”项目的例外。何况,祠堂存量那么大,纵然用于祭祀,也显富余、过剩,所以早在民国时期,很多祠堂就被征用于作为校舍,或者各类办公场所了。这是很正确的“活化”与利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是一直这样使用的,只是到了近年才改变。


  面对大量祠堂日渐抛荒,要加以拆除、改造又可能会遭受各种阻力的情况,我是主张开展顺应需求的不同方式的活用与利用,在古城、古镇,存量不小的祠堂,既可以用以祭祀、接待、培训、文娱,甚至也还可用于临时的殡仪,尽量地多功能,以解决公共场所严重短缺的问题。洪氏爱祖祠其实正是按照这一综合用途使用的,活性很强,值得肯定与效法。至于农村的祠堂其“活用”方式当然应该也可以与城镇同类古建有异,总上来说还是以开发文娱活动场地为宜,或用为弦间、剧院、舞场,现在农村有着大量的弦友、票友、舞友,闲置的祠堂开发为相应的多功能的场所,正可投合这些需要,且可保障其风雨无障。当然,有些地方书画创作比较活跃,或其他工艺创作比较繁荣,用为展览、展示、陈列空间,也是再好不过的。


  很长一段时间,旧城镇的祠堂被用以非文化用途,农村祠堂大量闲置,顺应时代,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让其焕发动力,已是时候。在这方面,洪氏爱祖祠堪称“后起之秀”。于是我作此文,既为之鼓掌,也为“后之来者”倡。


  对于祠堂之外的其他古建,也宜有相应的“活法”,使其物尽其用。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