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元鼎路:将统一年轮镌刻在地名上
发布时间: 2020-07-14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8)


临江南绿廊元鼎段风景。阿 龙  摄

元鼎路街景。阿 龙  摄

彭妙艳老师(左二)在讲述汉元鼎年间的历史。阿 龙 摄

清《康熙字典》收录“漖”却不收录“滘”。阿 龙 截图

元鼎路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清雍正《揭阳县志》采用“窖”字。阿 龙 截图

清乾隆《揭阳县志·揭阳八景图》上的“玉窖乔榕”,用字为“窖”。阿 龙 截图




  从钓鳌桥头沿临江南绿廊东行,步行1100米,就来到了元鼎路头。


  元鼎路,一条用帝王年号命名的城市道路,有着怎样的文化历史故事呢?


  2020年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邀请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同行,专程来到元鼎路,探寻一段跨越2000多年的跟揭阳密切相关的历史。


  第一个名字窖墘:溪边道路之泛称


  元鼎路其实并不是这条长525米的城市道路最初的名字,在此之前,它有过几个名字。


  窖墘是这条路的最早名字。路边东侧的北通北河、南接南河的小溪是它得名的源头。


  南宋以前,这条小溪叫玉窖溪,聚居于溪边两岸形成的村落,以溪为名,叫玉窖村。


  潮汕人称器物的边沿为“墘”,如碗墘、鼎墘(锅沿),进而称自然实体附近地带为墘,如溪墘、海墘。对于玉窖溪,其实古人大多只称“玉窖”而不必带溪字,因潮汕方言“窖”即为小溪,而玉窖村得名于它,它又是聚居区里头众多小河汊(如北段支流的方厝前河、中段支流猛水河)的干流,因而称窖即可专指玉窖,而聚居区里其它称为窖的河汊,如吴西窖、马山窖,就没有省称为窖。彭妙艳老师认为,这一点倒是跟古人称河即指黄河、称江即指长江一样,是中华文化基因在潮汕大地的一脉相承。


  因而,玉窖溪边的道路,就称为窖墘。


  第二个名字北窖:河段渐成路名


  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治定址于玉窖村,一个全新的县城自此就在玉窖溪边营建起来。


  随着人口的迁入和城镇化的建设,玉窖溪东西两岸的聚居区逐渐形成规模,在城居民开始把玉窖溪分成南北两段来称呼,在新街桥以北的水域称为北窖,以南的水域则称为南窖。这样的区分,可以更细致、准确地道明所指的区域和位置。


  明代潮州府同知、署揭阳县知事车份在其《玉窖桥》一诗中这样写:“北窖通南窖,前溪通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这说明,来到明代,北窖、南窖的水域名称基本上已经取代了玉窖溪的名字。


  设置县城之后,溪边道路和聚居地的泛称,基本上也跟着河段名“并驾齐驱”,北窖两岸的称为北窖,南窖两岸的则称为南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北市、南市两个农贸市场为中心的区域逐渐形成一些专业街区,溪边的道路就有了新的名字,如北窖西岸南段的成了经营铜器的专业街,称为打铜街,东岸则形成了柴街和草街,于是,往昔的溪边道路泛称“窖墘”的各个片段就了更贴切的名字,玉窖溪西岸北段的道路,就分成了北窖街、打铜街两段,窖墘街保留为南段的专名。20世纪50年代,除打铜街保留原名外,北南两街改名为北窖路、窖墘路。


  第三个名字北滘:繁化的方言字“插足”地名


  在清代以前揭阳的地方文献资料中,称小溪的“窖”,都是不加三点水旁的,上述车份的诗,还有各个时期的县志,均用地窖、酒窖的窖来指潮汕小溪流。


  不用水旁的字来表水名,一些人对此不太乐意,来到民国后期,民间就开始用“滘”来取代“窖”了。1915年《辞源》首次在国家权威字典中收录“滘”字,可称为两字开始混用的开端。


  其实,“滘”最早出现于清初屈大均编写的《广东新语》一书,该书在《水语》一篇中出现南方特色的地名“潭滘河”,并注明在新宁县(今台山市)境。据专家考证,屈大钧《广东新语》成书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然而,比《广东新语》慢了29年,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首印刊行的《康熙字典》却没有收录这个方言字。《康熙字典》收字49174个,十分广泛,为历代字典收字比较齐全的古代工具书,这部工具书甚至连民间俗字“鈡”(民间将“鍾”字简写为“鈡”,这个字成为20世纪50年代“钟”简化的依据)也收入其中,也收录了另一个同样表水域的广东方言字“漖”,却独不见“滘”字。有学者分析,可能是“滘”以4个零部件“冖、八(旧字形为儿)、工、口”组合成所谓声符的造字方式不被康熙字典编纂者认可,才使这个字不能进入当时的国家权威字典。同样身在广东,清代各个时期的揭阳县志编纂者,也不认可这个字,因而没有出现在县志中。


  《辞源》首次出现“滘”字,人们使用“滘”便有了依据,于是,具异体字性质的“北滘”开始跟“北窖”混用了。


  方言字缺字让“滘”出场尴尬


  用有水旁的“滘”来表述水域名称,人们觉得比较合理自然,于是,书写的“滘”就取代了“窖”。但在印刷用字方面,却有些尴尬了。因为是方言字,只在广东地区流行,在铅字印刷时是没有字模的,排版工人用字要么靠取偏旁拼字,要么用木版雕刻替代。尴尬的是,“滘”的右偏旁没有单独的字可用,拼字时只好将就着用“窖”拼上三点水旁,这却又变成了另一个字典里没有的字!民国时期揭阳的一些报纸,用木刻字模“滘”排上后,就在后面括注“以下用○表示”,这样,一篇文章原本出现10个“滘”字,在报纸上就只出现1个,后面的9个全由○代替。


  缺字挡不住人们使用“滘”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北窖东岸创办的一所小学,就曾命名为北滘小学,今天西马街道还有滘墘社区居委会。


  来到20世纪90年代,铅字印刷谢幕,人们跨进电脑时代,但“滘”还是处于尴尬状态:电脑里的常用字库没有,即便有,也仅宋体才有,楷、仿、黑体也是在过了差不多20年后,才有了相应的字符。缺字、缺字体,拼字、造字,几乎让“滘”每次出现,都与身边的字显得另类。


  2002年,市区道路命名改名开始讨论征求意见的时候,就有声音说:让方言字和偏僻字在地名上走开!


  第四个名字元鼎路:铭记2000年前一段历史


  元鼎路的名字就在2002年的揭阳市区道路命名改名时,取代了北滘路,成为新地名。与此同时,绍兴路取代了滘墘路,“滘”字从两路退出。


  曾参与当年的讨论并提议将元鼎、绍兴两个帝王年号命名为城市道路的彭妙艳老师,讲述了当初的命名理由: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灭南越国,复置南海郡,将揭阳县重新划入中央管辖范围;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复置揭阳县,两年后设县治于玉窖村。这两件事都是揭阳历史上的大事,值得永远纪念。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平定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3郡,岭南地区自此划入秦朝版图。揭阳县作为南海郡辖的县之一,成为粤东地区最早的区划行政区名。


  然而秦末动荡和楚汉相争,让管理南越的秦将赵佗产生了割据一方的念头,汉王三年(前204),赵佗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开始将岭南地区割据为一方,远离中原地区。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南越国虽然勉强臣服汉朝,成为藩属国,却时时打着割据的主意。吕后八年(前180),吕后去世,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开始图谋跟汉朝一样平起平坐。南越国割据岭南93年,历五王,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在南越国发生动乱的时候,汉朝发兵平息动乱,重新将其疆域划入汉朝版图。


  揭阳县也在这一年重新回归中原一统,《史记》和《汉书》均记载了这一历史:“……南越揭阳令,闻汉兵至,自定降,侯。”


  元鼎六年(前111)到今年正好是2130年,元鼎路命名也有18年了,彭老师说,将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年份命名在地名上,就好比古人勒石记功和载书史册一样,是一种永远纪念的方式。元鼎六年代表着一个统一的年份,也是揭阳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用年号来纪念,并且安排在揭阳市区这条最古老的街路上,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地名命名方式,因为地名铭记了历史,镌刻了永远。他建议,可在临江南绿廊元鼎路段上建造相关的景观标识,以更具体生动的元素来体现2000多年前的这一幕统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