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行走揭阳流沙会议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重温革命历史 感受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20-06-0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郑晓珊 涂英鹏 通讯员

 


  八一纪念馆


  游径导览图


  普宁红宫


  德安里民居群


  培风塔


  武略第


  普宁是全国有名的红色革命基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书写出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今天,我们沿着揭阳流沙会议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探访普宁红宫、普宁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德安里民居群、培风塔、武略第(杨石魂故居),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聆听感人的英雄故事。那些动人的红色记忆澎湃着我们的心胸,感染着我们的心灵……


  揭阳流沙会议红色


  主题历史文化游径


  位置:揭阳普宁


  游径:普宁红宫-普宁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德安里民居群-培风塔-武略第(杨石魂故居)(总长约27公里)。


  特色:依托红色革命资源,串联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南昌起义军在揭阳活动——流沙会议旧址为重要节点,串联周边红色革命资源、全国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组群“德安里民居群”,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与潮汕代表性建筑相整合的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路。


  普宁红宫


  普宁红宫,又称普宁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普宁市流沙人民公园内,建于1958年。作为公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配套的纪念建筑物,普宁红宫是一座贝灰三合土瓦木传统宫殿式建筑,坐西向东,一正厅及两侧室共3间,开正门和左右两个侧门,红墙红柱,故称“红宫”。馆前松柏苍苍,向阳花迎着太阳怒放,门口一对石雕狮子极具潮汕特色。馆内按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时期陈列普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迹与文物,共展出照片90张,实物131件,张挂革命烈士遗像和英名表等。这些图片和实物,展现了当年普宁人民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倾诉的不仅仅是普宁革命斗争的光辉岁月,更是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不朽精神。


  普宁红宫196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和2012年,先后列为普宁市和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当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普宁各界自发组织祭扫革命先烈活动,瞻仰普宁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红宫,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仰,感恩和珍惜当下看来理所当然实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八一纪念馆


  离开红宫,步行不过数十米,便来到了俗称为八一纪念馆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它原为基督教堂,建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辟为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曾为推动近代革命的发展进程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在门口,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牌匾“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仍然熠熠生辉。庭院内,暗香流动,绿树掩映下的贝灰瓦木平房显得庄严肃穆。展厅前,当年周恩来总理饮用过的水井依然保留原貌。走进馆里,“八一南昌起义流沙会议”专题展览,陈列着包括郭沫若留下的手提红木箱等几十件有关文物和百余幅历史照片、图片,不禁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于潮汕失利,从汕头撤来的前敌委员会、革委会和部分党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李立三、彭湃等,从揭阳山湖战役撤退到流沙的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和前敌总指挥叶挺等人会合,在教堂的侧厅举行军事决策会议。会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初步总结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作出“丢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搞土地革命,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与当地武装结合,领导人员撤离战区转香港、上海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决策。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史称“流沙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杨成武、宋任穷、彭冲、习仲勋、宋平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到旧址参观视察,并题词留念。常年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络绎不绝,还有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外国游客、学者,也慕名而来。旧址先后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念信念教育基地,以及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该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八一”纪念馆已成为教育后代、启迪世人的好课堂,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0万人次,平均每年有200场次各种形式的爱国主题教育团体活动走进这里,去年因为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接待参观的团体活动更达到300多场次。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八一”纪念馆将进一步充实、完善馆内展陈内容及方式,进一步提升展陈水平,给学习参观者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德安里民居群


  游径的第三站,我们来到普宁洪阳的南村,这里有着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组群,也是国内罕见的府第式古村落——德安里。


  德安里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名将方耀与其兄弟共同营建的家族集居寨,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历经20年左右,于光绪十六年(1890)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为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寨建筑格局为“驷马拖车”,建筑形式保持了晚清典型潮汕村寨特色。另在新寨东侧还有“方氏家庙”。整片建筑群以祠堂为中心,分布着客厅、佛堂、书斋、卧室、阁楼、门房,还有寨前广场、后花园、莲池等。整个建筑群以贝灰三合土夯墙,屋顶瓦木结构,十分坚实,外面筑有又高又厚的寨墙,墙外有护寨河环绕,开东、北、南三门,构成了一座内为府第、外有围墙溪沟防护的潮汕围寨。整体建筑规模之大,构筑之精,式样之全,造型之美,堪称潮汕建筑艺术的奇葩。


  走进德安里,就犹如走进了一个潮汕民居博物馆。这里可以说是集潮汕民居建筑之大全:大祠堂、三厅亘、五间过、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五壁联、独脚狮等,在潮汕见不到或罕见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都能看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整体建筑保存完整,保持着质朴的历史风貌,行走在饱经沧桑的石板道上,手抚那一堵堵用砂石、贝壳和糯米垒筑而成的院墙,似乎时光总能在这里慢下来,听见古人的脚步声在巷陌间回响。看那富丽堂皇的祠堂、古色古香的民居、巧夺天工的嵌瓷、精工细刻的木雕、文人墨客的字画、奇珍异宝的古玩,总能让人在古朴的气息中流连忘返。历经百年沧桑的德安里,古迹甚多,风韵犹存,等待着更多人来品味她的历史与魅力。


  德安里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古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揭阳市科普教育基地、揭阳、普宁新八景之一。德安里老寨祠堂辟为博物馆,中寨开发为美术馆和古玩城。同时,当地众多的艺术社团也进驻寨中。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德安里官厅、小姐楼计划进行修缮后对外开放。


  培风塔


  随后,我们来到游径的第四站,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后坑村的培风塔。培风塔地处洪阳的北面,属于“挡水”的风水塔,于清乾隆七年(1742)由普宁知县萧麟趾主持建造。因古时该处属乌犁乡,人们又称培风塔为乌犁塔。


  培风塔通高36米,七层,平面八角形,砖土混合结构,塔身则系三合土夯筑而成。塔基边长9.8米,塔座高1.65米,筑九级台阶而上座台。塔座上下有栏杆,栏杆望柱石上刻一对石雁、一对石狮,造型生动。塔身高31.7米。最高层(第七层)塔腔内置有藻井,外面有平座,平座上每个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纹,造型古雅优美。塔刹为铁铸相轮宝瓶状。培风塔造型美观,稳重挺拔,雄伟壮丽,二百多年来巍然屹立,为普宁县古“八景”之一。塔的主体——塔身,七层31.7米之高,全为三合土夯筑而成,用材手法较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培风塔塔脚是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普宁农民运动的活动中心,在这里曾发生了轰动全省的农民自由市事件,显示着革命先驱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民主自由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风塔先后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略第


  游径的终点站,我们来到美丽的南溪。在钟堂村的小溪旁,有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引人注目。这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院落——仁厚里,是一代英烈杨石魂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生于1902年9月11日的杨石魂,原名秉强,字昌义。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倾尽一生抛头颅洒热血,成为潮汕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先驱和领导者。在短短27年的生命中,他历任中共汕头市首任党支书、潮梅特委委员、汕头地委代理书记、湖北省委秘书长,为革命事业为广东的革命斗争倾尽心血。他更为中国的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1927年10月3日,“潮汕七日红”失败后,周恩来带病主持“流沙会议”。当天下午4时许,突然接到普宁农会会员报告“周围山头已发现大批敌军”,周恩来只好匆匆解散会议,命令起义军各领导干部率部队向海陆丰方向转移。如何护送起义军领导人安全撤离战区,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当时敌人气焰嚣张,搜查甚严,随时都有危险出现。杨石魂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任务,机智勇敢掩护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三位中央领导人撤离战区,从普宁安全转移到香港。并护理周恩来治好病,恢复健康,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1982年9月11日和1992年9月11日,中共汕头地委先后举行纪念杨石魂烈士诞辰80周年和90周年报告会。2002年9月11日和2012年9月11日,中共普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隆重举行纪念杨石魂烈士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座谈会和报告会。2006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在《永远的丰碑》栏目,以“坚贞不屈中华魂——杨石魂”为题专门介绍了杨石魂的革命生平和光辉业绩。


  仁厚里是一处以一座“四点金”为主体的潮汕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为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现保存完好。主座为武略第,其后面为一开东西两侧门之“骑双虎”后座;主座连后座之东侧、隔2米宽的通巷,是一排东厢房,连接到门房共11间。仁厚里东西横阔24.2米,南北纵深49.8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


  如今,杨石魂故居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揭阳市和外地党员、群众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徜徉在故居里,看着展出的杨石魂烈士遗作、纪念杨石魂烈士书刊、纪念杨石魂烈士照片及庄汉隆少将撰写的“杨石魂诞辰百年纪念”诗等,聆听着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心中充满了感佩之情。故居里,少年杨石魂的读书处以及当年周恩来休息过的房间依然窗明几净,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不同寻常岁月那不同寻常的情怀……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