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外卖软件“偷听门”折射公众“信息泄露焦虑”
发布时间: 2019-03-20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苑广阔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出现了广告。可是,手机怎么知道你刚刚说了什么呢?


  《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从测试情况来看,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这个结果,有些惊人。(3月19日澎湃新闻)


  先是有不同的网友反映,然后是IT媒体记者的多轮测试,都指向了同样的结果:一些外卖APP,可能涉嫌“偷听”用户的谈话,然后进行商品精准推荐。眼看着网友和舆论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被质疑的美团和饿了么分别给予了回应。美团表示“偷听”现象并不存在,而饿了么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他们根本不具备“偷听”的技术,所以相关传言只是一种无端的猜测。尽管美团和饿了么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然而在不止一位用户有此遭遇和媒体的测试面前,并不能完全打消网友的疑虑。


  实际上,网友们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不管你是在网络上还是相关的手机APP中进行过一些关键词的搜索,那么等你下次打开电脑或手机,就会出现相关产品的推荐,这就是大数据在商业营销推广中的应用之一,对此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那么搜索关键词可以实现产品的推荐,“偷听”当然也可以。而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说法,这一技术现在已经完全成熟,如果某App具有麦克风的访问权限,此款聊天App可以监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在此过程中,聊天App可以将语音输入的代码嵌在其App内部,用于将人类的语言转换成文字,并上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将这些文本进行处理后,与对应的用户进行绑定,就可以向用户推荐相关产品了。


  当然了,技术上可以实现,并不意味着外卖APP一定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尤其是随着国内《网络安全法》的收紧,国内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大大加强,信息泄露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手机APP未必会去冒这样的风险。由此,一些软件的“偷听门”也就成了一出“罗生门”。而在笔者看来,这背后真正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公众对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一种深度焦虑。或者说,现在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觉醒了,提升了,但是他们所面对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却仍旧差强人意,所以他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通过这件事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公民信息保护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网络触角蔓延到百姓生活角角落落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法律、制度、技术的手段,为公民信息编织一道滴水不漏、安全无虞的防火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编辑: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