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岭 揭阳姓氏概略之602 彝族土司岭光电
发布时间: 2019-03-2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阿 龙

  岭光电(1913~1989),彝族,彝名牛牛慕理,生于四川省甘洛县(今属凉山彝族自治州)胜利乡,是斯补兹莫-暖带田坝土千户后裔。


  凉山彝族在旧社会有四大土司之说。岭光电不是大土司,但其名望则超过大土司。作为彝族的一代土司,岭光电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勤政务实,热爱民族,著书立说,整理彝文古籍,传承民族文化……最令人尊重和赞赏的是,他在其生活的那个年代便敢于创办私立小学,使彝族接触和学习到了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其办学思想,至今仍闪耀光芒,为彝族人和彝族地区现代学校的建立树立了标杆,开启了彝族人现代学校教育的大门。


  1936年夏,岭光电在南京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毕业后,分派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办公厅工作。不久,跟随重庆行营组织的边民调查团赴凉山各县调查时回到出生地田坝,国民党越西县政府恢复了他的土司职位。


  自此,岭光电一边为国民党政府工作,一边为苦难深重的彝族人民办事。他利用自家的私人住宅,办起了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这是他在彝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倡导和践行改革的重要事件。学校办起来以后,他强行要求彝族孩子入学读书。凡入学者,一视同仁。不分土司、黑彝、白彝阶层的孩子都免学杂费和书费并提供文具盒、纸笔等一些学习用具。对那些家庭清贫的学生还免费提供食宿。学生毕业以后,他自掏腰包直接或间接提供资助,继续升入公费学校就读。同时,选派一些学生到成都等内地学习医药卫生知识。除此,还寻找机会,在自己管辖区内招募一些彝族青年人外出接受训练和进修学习。


  在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他除了自己亲自任教,自编词曲,编写彝语话剧《彝人始祖》《无穷无尽的故事》等让学生学习、演唱和表演外,劝说彝族头人为学校尽力,或亲自上彝文课程,或管理校务或动员亲友子女入学,聘请很多有名的汉族先生来教汉语和汉学知识。这样,在短短十二三年的时间里,光私立的斯补边民小学就培养了小学、中学、专科知识分子近200名。这些学生在解放后均受党和人民政府的任用,在凉山民族工作和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起了作用。因在兴办边民学校和培养彝族青年学生上工作优异,国民党政府颁给他“嘉惠青年”挂匾。1947年12月当选国民党立法委员。1950年2月,担任国民党27军少副军长兼任国民党西南干部训练团边务班主任(少将军衔)。当年4月,在凉山昭觉县率军部起义。不久,凉山全境解放。


  1951年,在西昌专署民族干部学校任教。后来调到四川省民委和省政协工作,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常委等职务。1962年调四川省民族委员会参事室。1981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编目整理,并受聘至中央民族学院彝文专修班任教,编写、整理了大量古彝文经典书籍——《雪族》《古侯传》《跋玛特依》《教育经》《凉山彝族习俗》和《彝族尔比尔吉》等书,还解释了很多彝族古老语言和彝汉文化关系等。1989年2月15日因病在西昌逝世。


  岭(lǐng,潮音nian2(领))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岭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岭姓来源有二:1.出自彝族沙里别兹氏,属少数民族姓氏汉姓为单姓。四川凉山彝族一带有沙里别兹氏,清代汉姓为单姓岭氏。2.出自岑姓,属误植转姓。20世纪50年代,汉字“嶺、岭”合并简化为“岭”。岭,原读líng(潮音lêng5(龙)),表深山貌,与“嶺”合并后,就包含了“嶺”所表达的山脊、山脉的义项。然而一些人以为上下结构的“岑”因此也可以写成左右结构的“岒(qián,潮音kim5(琴))”,因“岒”是偏僻字,一些印刷字库没有此字,结果就误植为字形相近的“岭”。而在手写登记身份证的年代,一些人更因此就不知不觉地主动或被动改为岭姓。


  今岭姓主要分布于四川、安徽、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5省岭姓人口约占全国岭姓总人口的54%.岭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岭光电外,还有:清末建威将军岭承恩中,四川彝族土司,承袭了暖带密土千户职务,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又在镇压彝族人民起义中,深得清廷赏识。同治二年(1863)率部围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获功,被清廷赐“恒勇巴图鲁”名号,赏二品衔,紫光阁绘像。


  揭阳的岭姓居民落居于揭阳产业园龙尾。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