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登岗镇沟内村“藟叶腾青”祠堂
发布时间: 2019-03-2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若秋

  

  空港经济区登岗镇洋淇沟内村的“藟叶腾青”祠堂及其祠匾。通讯员 摄 


  揭阳市空港经济区登岗镇洋淇沟内村有一座祠匾独特的传统祠堂“藟叶腾青”(堂号“绥福堂”),据调查,它是兼具婆祠和生祠性质的清代女祠。


  祠匾堂号典出诗经


  这座祠堂建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坐北朝南,为单一的两进式格局(沟内村杨氏族谱载,“藟叶腾青”系该村杨氏第五房第二支系的祖婆祠,堂内“绥福堂”,二进。),女祠主为沟内村杨氏第15世杨德信(字仁智,号宝峰,清代监生)的小妾桂香陈氏。因此,它是一座婆祠。祠堂面阔三间,宽约12米(天井和后厅倒塌,深进约20米),规模略为狭小。大门内径宽约1.31米,高2.69米。祠堂的匾额独特,高0.52米,长1.59米,为“藟叶腾青”四字阳刻行书,并非常制的“XX祠”格式,没有直接标明建筑物名称。内匾为篆书标题“匾记宅氏”的隶书祠记,撰写者为女祠主之子杨爰盛(字讲茂,杨德信次子,清代监生,育二子:长著嘉、次著雄,长子为例贡生)。祠堂前厅凹肚门楼的墙面和地面均为石砌形制,祠匾左右两侧立“鹿”“鹤”石雕——喻指禄寿吉祥之意;大门两侧正面和门楼侧墙各有上下两幅竖长方形石雕,上方四幅自左而右为“福”“禄”“寿”“全”四字,以龙纹和祥云构形,图案精美。相传,凹肚门楼这些石雕是民国初期重修所设。祠堂的前面有宽阔的阳埕和自东向西流的小河,阳埕东南端原有一旗杆夹,解放初期被毁弃,未重立。目前,祠堂仅前厅基本完好,后厅在“抗战”期间已倒塌,里面长着一棵大玉兰树。


  祠匾“藟叶腾青”和祠匾“绥福堂”应是出典于《诗经·周南·樛木》的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历来多认为这首诗是上古男婚女嫁的祝福歌,但有学者又认为,如果从诗意的多义性角度来考虑,则不必拘泥于这种共识,只要符合“樛木”和“葛藟”的关系或具有这两者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也未必不可以引用此诗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期许。这座婆祠祠匾和堂号的取名正是对上述“共识”的超越。“藟”为藤蔓草名,也称葛藟、千岁藟,常以缠绕树木而向上生长。《说文》释“藟”为葛藟之省称。“藟”又可通“蕾”,以“藟叶腾青”(同“蕾叶腾青”)喻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可看作是对诗歌原来表达婚庆祝福的一种化用。


  另外,祠主陈桂香的身份为侍妾,与其夫杨德信的正妻是嫡庶关系,而嫡庶尊卑贵贱有别——嫡为主,庶为次。这座婆祠祠匾典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纍”可释之为缠绕、依附,以“嫡-庶”与“樛木-葛藟”相对应,则又可以认为祠匾“藟叶腾青”也在暗示祠堂的性质为婆祠和期许婆房兴旺发达。堂号“绥福”二字也取自上述《诗经》中的“福履绥之(福泽降临,使其安乐)”,祠记自注有“绥者,安也;福者,顺也。”意义相关,可看作是借以寄寓崇祖报本的宗旨。


  潮汕地区女祠中少见的生祠


  当地人称这座祠堂为婆祠,也可以从其内匾祠记得到印证,全文如下:


  先君晚而得盛,顾而喜之,谓我母陈氏曰:“我之宗鬯有司,将来尔之庙食求赖焉。保抱顾复思养兼至,其所以付盛者非轻,则所以望盛者尤重。”未几,五岁而孤,不省所怙,惟母是依。稍长,母于家政之余,偶为盛述。盛泣而志之,不敢忘言。


  盛年二十有余矣,窃思历代考妣神灵各有所棲,而生母陈氏今日既未栽名以顾其身,后日复无专庙以安其主。罔极之谓何?何其忝所生也!因于历代祖祠之左别筑一祠,额其匾曰‘绥福堂’,绥者,安也;福者,顺也。非敢云顺亲也,所以安亲也。则以是为吾母百岁后衣冠俎豆地耳。盛才疏德薄,不能继父志,聊藉以慰母心,故郑重书之,以求厥传云。


  嘉庆八年岁在癸亥季冬盛谨书


  祠记中建祠者杨爰盛所言“窃思历代考妣神灵各有所棲,而生母陈氏今日既未栽名以顾其身,后日复无专庙以安其主”,正是因礼制“妣以嫡附”(旧时潮汕地区相关俗语有“赤脚(阿婆)孬入祠”)而担虑其身份为侍妾的生母往生后的“庙食”问题。据杨氏族谱载,杨爰盛及其父均为监生,其长子杨著嘉为例贡生,祖孙三代显达,可谓是当时的“有力之家”。慎终追远历来是我国宗法文化的重要内容,清代后期,作为“有力之家”的“婆房”(庶系)裔孙杨爰盛为生母“别筑一祠”——营建专祠以报本,是一种具有挑战封建宗法礼教的举措,以独特的匾额“藟叶腾青”委婉标记婆祠,则显得低调谦卑,是否存在挑战与妥协兼顾则不得而知。对这一独特的匾额文化,可以结合同镇的西淇村婆祠“坤芳鼎峙”和潮州市龙湖古寨婆祠“椒实蕃枝”等进行深入的人文探究。


  这座婆祠竣工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冬,其时女祠主陈桂香(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卒于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享年73岁)尚健在。因此,它也是潮汕地区女祠中少见的生祠(为健在的人建造的专祠),祠记中的“则以是为吾母百岁后衣冠俎豆地耳”,也可加以说明这座婆祠当初是一座生祠。据调查,潮汕地区目前已发现属于生祠的传统女祠还有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的揭阳市榕城区西门许氏庶祖祠(婆祠)、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榕城区中山路的曾母陈氏节孝祠坊和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的揭西县钱坑镇的仁怀副妣祠(婆祠)。旧时人们认为“报本之礼,祠祭为大。”即彰显孝道以建造祠堂为最大的举措。潮俗往往以事业的成败,归诸祖先墓地的吉凶,因而对于祖墓的修筑与建立家庙祠堂,视为莫大的礼节。婆祠“藟叶腾青”兼为生祠,更加彰显了建祠者当时浓浓的报本孝思。


  兼具婆祠和生祠性质的清代女祠“藟叶腾青”,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却仍然在顽强地述说着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是潮汕地区传统祠堂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