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扼杀自由的教育不是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5-09 来源: 红网 作者: 梁宇飞

  近日,多段“教育专家”家访时斥责学生“玩物丧志”,要求学生亲手丢掉或者砸毁心爱的模型、手办的视频走红,这名“教育专家”还以“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为名体罚学生。(5月6日 观察者网)


  所谓的“教育专家”家访,并未提出什么样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方法,也未给予孩子与家长实质性的帮助,而是以模型妨碍学习为由逼迫孩子亲手销毁心爱之物,这着实叫人不太舒服。“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听起来也颇有些说不出来的别扭。如果某种教育方式扼制了学生的天性,如果教育的目的成为了管制,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算是好的教育?再进一步讲,这种“教育”真的可以称之为教育吗?


  家访的本意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推动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它不该成为教师“敲打”学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当着家长的面砸毁玩具,或许凸显了家长权威和老师的权威,或许这种“纳投名状”式的学习宣言可以让家长和老师得到一时的欣慰,但学生得到了什么呢?我们不能采用一种行政化的,固执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服从性,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思维与正直品性的人才,而不是教育流水线中产出的“教育成品”。


  不否认老师与家长相较于还未走出社会的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教育经验,能够给孩子指出一条路来。但这条别人指出的路适不适合孩子,孩子爱不爱走,走不走得下去,他在这条既定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这都是未知数。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即便身为“教育专家”,又怎能为孩子的人生轻易代言,为什么不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呢?


  由此可见,“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的思想在大众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依然被许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奉为圭臬。如果坚持“应试第一”和“唯成绩论”的教育导向,如果教育者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一切唯成绩是举,把“好学生”的模板粗暴地生搬硬套在其他学生身上,多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势必难有寸进。教育不是套公式,学生不是流水线产品,更不是教育产业化的附庸。


  好的教育植根于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制作一件模型,需要精细打磨部件,需要拼接组装,需要渲染涂色。为什么那位“教育专家”只能想到“玩物丧志”,却没有夸孩子“心灵手巧”呢?没有肯定与鼓励,视学生个性爱好为异端,忽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不完整的。


  不久前,在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一些帖子令人感动。发帖网友称:“如果都去考研考编,那么谁来给大家做香喷喷的蛋糕呢?”“我也不是读书那块料,但几年来没有一单超时,我知道肯定有人等着我的投喂。”“都考公考研,谁来给你们养香香脆脆的肯德基呢?”读书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就是为了取得成绩吗?大家的心里想必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许这位学生在学习上确实不具备天赋和优势,或许他不会跻身名校、成为精英。但榜上无名不代表脚下无路,“读书”不是人生的唯一选项。一个人的好坏,未来发展,不能用成绩来限定和衡量。单一的成绩评价成为了扼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追求自身发展的障碍,这是教育的不得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帮助每一个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绩不是评判个人的唯一标准,教育的终点也并非一纸文凭。教育者要有情怀,有责任,要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和发展道路。没有自由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束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90/1387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