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揭阳市对口援建卧龙镇项目开工仪式于2009年4月17日在卧龙镇隆重举行。图②:揭阳市对口援建项目——揭阳卧龙生态新家园花红树安置点。陈育文 摄 在“5.12”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见到了揭阳的“三陈”。在同行的车上我对他们说:“我的骨子里不缺英雄主义,也有大爱和奉献精神,更不怕折腾,但如果时间回到10年前,遇上那场灾难,遇到那么艰苦的条件和对生命的未知,我是否会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和舒适的环境,千里驰援卧龙呢?我不敢肯定。但你们却来了。” 卧龙在哪里?陈河来前在地图上认真研究了一番,他知道是熊猫之乡,在汶川地震震中附近。但卧龙灾区究竟有多困难、多危险?他们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网上了解了一下,大致知道一些:住帐篷、没新鲜鱼肉吃、水电断续、通讯不畅、道路不通……他们担心受困在半路,准备了几件厚衣服、冲锋衣、手电筒、矿泉水、压缩饼干…… 2008年8月8日,那天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时任揭阳市市长助理陈定雄率时任揭阳市政府办副主任陈育文、时任揭西县县长助理陈河(我们称他们为“三陈”)组成的工作组进入汶川,汶川县在县城威州镇组织召开了援建工作会议后,让各个乡镇领导去县城接援建人员到对口的乡镇。卧龙镇的同志长途跋涉从巴朗山、梦笔山绕道去了汶川,与工作组见面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从映秀到卧龙的道路不通,需绕道夹金山或者梦笔山,路途600公里左右;卧龙通讯不畅,生产生活秩序没恢复,短期不具备重建条件。此时援建工作组才明白,条件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艰难,不是几件厚衣服,手电筒和压缩饼干能解决的。不过这只是听说,没亲眼见到,还是心存一些幻想。 其他工作组已按预定计划进驻到各乡镇,揭阳工作组只能退回到成都等候。 第一座高山——夹金山。2008年8月24日,这天是北京奥运会闭幕。揭阳工作组的“三陈”决定冒险进入卧龙。开车接他们的是一个当地陈师傅。从安全和时间的角度评估,他们选择的是成都-雅安-夹金山-四姑娘山-卧龙这条线路,这正是当年红一方面军过雪山走的线路。翻越夹金山时,山顶积雪,大雾弥漫,能见度只有几米,揭阳工作组哪里见过这种道路:一个急弯接一个急弯,车轮下就是悬崖峭壁,眼前是看不清楚路面和方向的泥碎路。这个时候没有英雄,只有生命和恐惧。听陈师傅讲,工作组的成员反复叮嘱他:慢点,不急,慢点……天已渐黑,开始翻越第二座高山——巴朗山,又是一段高山雪山的险路。 揭阳工作组到达卧龙时,正下着小雨,冷冷清清,迎接他们的好像是一顿面条,没有任何仪式。帐篷和受损的办公楼是他们住宿的选择,帐篷已住满了人,最后他们选择住经历大地震的镇办公楼。那一刻,恐惧吗?失望吗?焦虑吗?想家吗?这十年,我从没问过他们这个问题。也许他们也记不清,或者永远不会说出来。 8月的卧龙,已有些寒意,夜里,更显凄凉阴冷。重建的政策和资金不明朗,卧龙什么时候能打通道路?建材怎么来?眼前是漫长的冬季等着大家。重建,没人经历过,援建,更是一个大课题,这时需要一个主心骨,方能凝聚各方力量。到卧龙后经几天的实地察看灾情,工作组与卧龙镇班子成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陈定雄提出了制定重建方案,规划先行,入冬前抓紧储备建材几个核心问题。重建的阳光开始照进了卧龙。 时任揭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翁建东带着医疗队坐着大巴车从夹金山翻越过来了,为卧龙境内医疗卫生保驾护航;时任揭阳市质监站站长王平一行进驻了卧龙,开始对全镇房屋的受损状况进行鉴定;时任揭阳市规划局副局长黄克新一行多次进卧龙走村串户,听取意见,为卧龙规划蓝图;时任揭阳市建筑设计院院长黄明杰、副院长徐伟光紧锣密鼓地做施工图设计;当地大卡车驾驶员艰难地将900万条砖硬是从映秀至卧龙的便道拖进来。2009年1月,“一轴,两心、五片”的规划布局确定;2月,施工图设计完成;以揭阳市监理公司经理黄伟忠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先后进驻卧龙…… 第三座高山——梦笔山。集中安置涉及跨村用地,河谷地带的老百姓不愿意为高半山的人腾出地方,5个安置点,有3个开不了工。揭阳工作组和镇村干部不分昼夜,逐户解释沟通,去做村民的工作,多次开会,研究办法,其他地方已干得轰轰烈烈,卧龙却迟迟落不了地,揭阳工作组决定绕道梦笔山,去汶川给广东省工作组当面汇报。两天后,传回消息:如果再不能确定项目用地,只能调整安置方案。我记得那天晚上是12点多接到这个电话,那一刻,镇上很多干部挂着泪水,恳请揭阳工作组多给几天时间。又是漫长的沟通之路,但终于形成初步共识。 2009年4月17日,春光明媚,揭阳市援建卧龙的项目正式开工。 近20个项目,15部塔基,1000多工人……每天夜里,听着嗡嗡的塔基声方可入睡,因为知道工地在加班。5月,卧龙开始降雨,本来就狭窄的便道常常因泥石流中断,通三天,断两天,飞石随时从天而降,不时传来车辆被砸、人员伤亡的消息,生活和施工条件太差,外来的工人慌忙撤退,来了一波又走一波,省道303线(现国道350线)34公里处短短300米,常常因滑坡将卧龙与外界隔绝,很多人从对面的山上绕行,随处是丢弃的棉被、衣服和工具。 2009年4月17日至8月25日,4个多月,恢复重建的生命线省道303线断道共计72天。老天不断给揭阳工作组考验,给卧龙人民磨难。8月26日,34公里的滑坡彻底将重建的信心摧毁,这一次,再不是几天,一直到10月25日,才抢通道路。整整两个月,生活物资进不来,建材进不来,工人进不来。眼看就要进入冬季,如果干成跨年工程,建设成本将大幅增长,群众无力承受。陈定雄心急如焚,摆道理,发脾气,带上工作组和镇上干部坐在工地上督办,半夜去查工地。经过评估,绕道运输建材保证工期是最有效的方法,长长的车队将水泥、建材从夹金山、梦笔山、巴朗山运进卧龙。 熬过那些艰难的日子……终于,2009年11月30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揭阳援建卧龙的项目全部竣工验收。 而今,漂亮的“别墅式”民房错落在熊猫之乡,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到卧龙调研时,由衷地赞叹:“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97个孩子在揭阳援建的幼儿园里度过他们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揭卧连心塔向过往的人讲述着揭阳和卧龙的情谊;竹简之碑记载了那些风雨交加的感人故事…… 我虽已离开了卧龙,在“5.12”十周年之际,再次见到了揭阳援建工作组的“三陈”,我们感慨着当年一起战斗的日子,为卧龙美好的今天而欣慰,更憧憬着卧龙的未来。我问他们,当年重建的路上,飞石不断,灾害频发,那么多人伤亡,你们没怕过吗?他们告诉我:唉,没想这么多,我们认为我们是来做好事的,应该平安。看似说得轻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那份危险和恐惧。 有些路走过方知艰难,有些情经过时间更显珍贵。 10年了,对于那段艰难的岁月,我决定凭记忆写下点什么。夹金山、梦笔山、巴朗山,三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没有挡住你们的脚步,无数次翻越,却无暇去观赏她们的峻峭和美丽的雪景,也无法去丈量她们的高度。你们,坚定地走来,静静地离开。你们,用无畏无惧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岁月,卧龙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历任汶川县卧龙镇原副镇长、副书记、镇长)
|